
移动互联时代,省图送您这份“数字安全指南”
近年来,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全面普及,我们的生活早已与网络深度绑定,从网络购物、在线社交到移动办公、线上娱乐,每一个数字操作的背后,都潜藏着需要警惕的安全风险。
为了帮您筑牢“数字防火墙”,山西省图书馆整理了这份实用指南,守护您个人及家庭的网络安全。
这些“网络陷阱”,就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
您是否收到过标注“订单异常,点击退款”的短信?是否在公共场合连接过无需密码的免费Wi-Fi?这些看似平常的场景,可能正是诈骗分子和网络黑客的“突破口”。
01虚假链接别轻信
短信、邮件里的“领奖通知”“账户冻结”等链接,极大概率就是“钓鱼”陷阱。一旦点击,个人信息、支付密码就可能被瞬间窃取。正确做法是:通过官方APP或官方网站核实,绝不直接点击陌生链接。
02公共Wi-Fi有风险
商场、餐厅、车站等公共场所的免费Wi-Fi,很有可能被植入恶意程序。您在连接之后,登录网银、支付宝等支付类APP,账号密码极易泄露。正确做法是:优先使用手机流量,确需连接公共Wi-Fi,则避免进行支付、转账等敏感操作。
03个人信息不“裸奔”
街头问卷、线上抽奖要求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家庭住址;社交媒体上随意发布车票、快递单、定位信息……这些行为都有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最终被用于违法营销、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记住:无关紧要的填写项坚决留白,敏感信息绝不轻易透露。
不同人群,有专属“安全守护重点”
网络安全不是“一刀切”的“因噎废食”,针对青少年、老年人、职场人等不同群体,需要关注不同的安全风险。
01给青少年:守住“上网底线”
青少年是使用网络的高频人群,也是网络风险的易受侵害群体。家长和学校需引导孩子做到“三不”:不沉迷网络游戏,合理规划上网时间;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向陌生网友透露姓名、学校、家庭住址;不传播谣言、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做文明上网的“小卫士”。
02给老年人:警惕“情感与金钱诈骗”
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网络诈骗层出不穷,“保健品虚假营销”“冒充子女借钱”“虚假投资理财”等套路,让不少老年人蒙受损失。子女应多向父母科普诈骗案例,提醒他们:凡是要求转账、提供银行卡验证码的,无论对方自称“客服”“子女朋友”还是“领导”,务必先电话核实;遇到不确定的情况,及时联系子女或报警。
03给职场人:保护“工作数据安全”
办公场景中,网络安全不仅关乎个人,更涉及企业利益。接收工作文件时,需确认发送方身份,不随意打开来历不明的邮件附件;使用公司电脑时,不安装非工作所需的软件,不连接私人U盘;离职前,按公司规定删除工作设备中的敏感数据,不私自拷贝带走企业资料,避免因个人操作不当引发企业数据泄露风险。
网络安全,需要“全民共建”
网络安全不是某个部门、某一群人的事,而是需要每一个网民共同参与的“全民工程”。
当发现网络诈骗线索时,我们应当拨打110或全国反诈劝阻专线96110举报;当看到网络谣言、不良信息时,我们应当不传播、不扩散,并及时向平台举报;当身边人遇到网络安全问题时,我们应当主动分享防护知识,帮助他人避开风险。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守护这片家园的安全,就是守护我们自己的生活安宁。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做懂安全、会防护的“网络卫士”,共同营造安全、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