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馆员诵读 | 跟着古诗游山西 ·《蒙山晓月》
蒙山晓月
明·张颐
咿喔鸡声天渐晓,山峰巍峨残月小。
寒光旋逐曙光微,桂影潜随人影杳。
露落风清角韵频,轮蹄多少走红尘。
堪叹道上名利客,宁识窗前饱睡人。
蒙山位于太原西南20千米处,属于西山山脉,山中泉水流清,草木秀润,最高峰海拔1325米,这里不仅有“古晋阳八景”之一“蒙山晓月”,还屹立着距今1455年的露天大佛。
“蒙山晓月”——传说在蒙山月亮升起得最早,落山也最晚,是观月的最佳之处。明代嘉靖《太原县志》记载:“山最高,与悬瓮、方山鼎足而峙,每当清晓,月挂峰顶,清寒彻骨。”
蒙山大佛,开凿自北齐皇帝高洋开始,历时20余年。北齐皇帝不惜人力物力,昼夜劳作,一夜燃油竟达万盆,油灯之光亮,竟然照亮了10余里外的晋阳宫。可见当时开凿蒙山大佛工程之浩大。
蒙山大佛自北齐凿成,历代备受推崇,相传唐高宗曾来此礼佛,武则天曾为其披上袈裟,后汉高祖刘知远为其修过大阁。元末大佛因战火而毁坏,最后沉寂于历史,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埋没了600年的大佛才被人们逐渐发现。
后经对大佛身躯的清理、修复,并给大佛恢复了头像,才有了现在大佛的尊容。蒙山大佛比世界第一大佛——乐山大佛,时间上早162年,是我国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
诗的首联描写到:诗人仿佛还在夜晚中,沉醉的欣赏蒙山晓月美景,忽然听见一声公鸡咿喔鸣叫,才发觉天色渐晓已是清晨,雄伟巍峨的蒙山山峰上空,最后的一弯残月即将隐去,在远方缓缓消失。
颔联写清晨曙光初现后,天色也渐渐明亮,温度上升后慢慢驱散了月夜的寒冷,远处山中桂影婆娑、寂静清幽,人影罕见,山中一派静谧的自然景象。
颈联由写景过渡到抒情,清晨中听到角声频频、声声催促。前方车轮滚滚,人世间的百姓又开始为一天的生计而努力奔忙,红尘中总是伴随满满的艰辛和劳作。
尾联诗人发出感慨:世间不知有多少为追逐名利而早行的人,他们不会想到,巍峨的蒙山中却有着不逐名利,只愿随性闲适,安于宁静、淡泊的隐居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