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质生产力 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大咖云集 为你讲透新质生产力
编者按:
人间最美四月天,正是读书好时节。春光融融、万物生长,阅读是灵魂之间对话的旅程,伴随着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脚步临近,请大家跟随“书香菁华”的脚步踏入书海,一起以书为舟,游走于思想的江河湖海。
“书香菁华”栏目将聚焦当年及相邻年份出版发行的文津奖图书、“中国阅读”推荐书目图书、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国好书”、中国出版集团年度好书、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等口碑好、评价高、广受大众喜爱的优质图书。
通过馆员细致深入研读,结合所选图书的内容梗概、作者生平、特色亮点、传播影响、感悟评价等,以每月书评的形式进行图书推介,让读者在文字中仰望苍穹,感悟人生。
蛇年伊始,央视春晚上的人形机器人吸引了众多眼球,灵活的机器感舞技迅速冲上“顶流”。惊叹未已,横空出世的Deepseek火爆全球,1月超越了ChatGPT,下载量登顶美国区等全球多个苹果应用商城的榜首。
近年来,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符合先进生产力质态高科技产品或应用出现,“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它首次被提出是在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一系列的追问将在这本《新质生产力 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里揭晓答案。
这本书由众多国内经济学大咖的文章汇编而成,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定位与内涵,从时代背景、战略支撑、产业支撑、金融支撑、基础支撑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灵魂,尤其是关键性颠覆性的技术突破。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认为可从三个“新”来理解新质生产力。
一是新制造,即有颠覆性创新的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制造装备和新信息技术,如智能网联汽车、量子科技、智能机器人等。
“人工智能+”正在潜移默化改变着我们生活,今年2月,“机器狗”在泰山上充当“挑山工”,身负物资,在泰山各补给点与客栈附近穿梭。
与此同时,在北京八达岭长城,一家企业的无人机翻山越岭,把外卖餐食送到城楼附近的开阔地带,游客在长城上享用冒着热气的餐食,引得其他游客纷纷拍照。
二是新服务,即对全球产业链具有重大控制性影响的生产性服务业。
如一部手机有1000多个零部件,但硬件只占产品价值的45%,其余约55%是操作系统、应用软件、设计专利等组成的各种服务。
这类生产性服务业不同于日常理解的生活性服务业,它与制造业是强相关的,其价值往往占到所在装备50%-60%的附加值,直接影响着产品的高端化。
三是新业态,比如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技术催生下的产业互联网,集聚众多提供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和制造业企业,以及各类原材料供应商。
这些企业之间通过数字互通,形成全产业链协作的产业集群,真正实现了以销定产、以新打旧、以快打慢。
诚然,新质生产力是在近年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对华实行“卡脖子”与技术“脱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但逆全球化和地缘政治趋紧只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外因和加速器,关键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3年GDP总量相当于第三(德国)、第四(日本)、第五(印度)和第六(英国)的总和。
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为代表的旧发展模式逐渐在国际竞争中失去比较优势,经济发展的关注点已从过去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转变为从多到好、从粗到精。
况且,人们已无法接受严重的环境污染,欧盟已启动碳关税,中国作为碳排放增量第一大国,在国际上面临着更大的减碳压力。如何加快发展基于绿色技术的新质生产力早已成为一道必答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创新。至于如何创新,既有“无形之手”市场化的力量,也有“有形之手”行政化的力量。本书继而谈到了人才培养、金融建设、统一大市场、人工智能、绿色经济、社会保障等多项命题,它们终将形成“组合拳”,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比如大家普遍关注的中国芯片产业,如何在管制封锁背景下突出重围,实现自主创新;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如何在电动化阶段向智能化阶段实现动能转换;如何破除要素市场壁垒,让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平等享受工作地社会保障;怎样加大改革力度,引导金融行业更好支持民营经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面认识新质生产力,把握当今时代发展脉搏。《新质生产力 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
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林毅夫等学者专家对中国经济的观察与思考,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定位与内涵,从战略支撑、产业支撑、金融支撑、基础支撑、目标引领等多个角度,对新质生产力这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进行解读,对经济回升向好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对数字经济、电动汽车和人工智能等热点领域进行研判,并为如何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在稳增长的同时促进经济转型提出参考路径。
本书作者:
林毅夫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黄奇帆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
郑永年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
黄益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刘世锦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
姚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原院长
......
本书主编:
王贤青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传播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