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山西省图书馆!

崇福寺的历史中,这件瑰宝熠熠生辉

来源: 本站原创 作者: 本站 时间:2025-01-03

朔州市地处山西省北部,处于晋蒙交界地带。其历史悠久,人文厚重。327公里保存相对完整的长城,平虏(鲁)、杀胡(虎)口等地名变化,无不见证着古代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在此地的碰撞交融,以至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崇福寺正是这样的历史见证者。

 

崇福寺的前世今生

崇福寺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相传由“门神”尉迟恭奉敕建造,辽时曾为林牙(官名,掌文翰之事)太师府署,金灭辽后出于政治需要,大事崇佛,由节度使翟昭度奉敕于皇统三年(1143年)建弥陀殿,历时十余年竣工。天德年间(1149-1153年)朝廷赐额“崇福禅寺”。元明清屡遭兵燹,又不断修葺,及至现代落架大修,方成今日之状。

 

寺内五重大殿布列在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金刚殿、千佛阁、大雄殿、弥陀殿、观音殿。

钟楼、鼓楼、文殊堂、地藏堂东西对称,位于中轴线两侧。前三进院落为明代在唐代原址上重建,后两进院落大殿均为金代原建。

 

因此从山门进入,越往后走就越是走进了历史深处,心也愈发沉静平和,辽金遗风扑面而来。历史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此处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塑造传承了这一文化瑰宝,让人忍不住赞叹这古朴庄严的宝刹。

1988年,崇福寺被正式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凭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免费游览。

 

全寺精华之所在弥陀殿是崇福寺的主殿,脊刹距地表高达21米,是全寺最高的建筑,也是建筑年代最早的佛殿,已有880年之久。

 

 

 

其梁架斗栱、琉璃饰件、门宽匾额、塑像壁画等均为金代原物,是实至名归的“金代文化艺术殿堂”。

 

火遍全球的《黑神话·悟空》游戏建模取景地之一就有弥陀殿,无形之中将这一文化瑰宝展示给全世界,更将民族文化推向全世界。

北魏曹天度造九层千佛石塔

千佛石塔是北魏天安元年(466年)宫内小臣曹天度为祭奠其亡父、亡子建造。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共九层。塔座及塔身通高153.1厘米,塔刹通高57厘米(其中榫头7.5厘米),契合之后高度为202.6厘米。全塔共雕刻佛像1382尊,是目前世界以独立个件雕刻最多的佛像成品,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独立个体雕刻佛像最多的楼阁式佛塔。

 

塔座有19行计126字铭文,即魏碑《曹天度造九层石塔记》,书法朴拙,典雅秀美。该石塔在辽金时期安置于崇福寺弥陀殿内。

 

抗日战争时期,崇福寺作为民族文化瑰宝被日寇觊觎,1940年,千佛石塔被日寇劫往日本。就在日军搬运装箱时,塔刹有幸被爱国工人丁克诚藏了起来,后于1953年捐献给崇福寺,现存于朔州市马邑博物馆,是其镇馆之宝。而塔身则被劫往日本,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将塔身交还国民政府,后辗转台湾,于1956年存于台北历史博物馆至今,成为镇馆之宝。

 

 

从此,石塔分离直至今日,其一波三折的命运浓缩着一段近代中国史,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悲欢离合。将其合璧成为海峡两岸的共同心声。

千古悠悠,猎猎朔风,经久不息地吹拂着这片厚土。民族融合的文明之花在这片土地上不断盛放、不断结果,而期盼祖国统一的愿望如这亘古朔风般强烈地回旋在这片大地上。强劲!有力!

参考文献

赵达、孙学瑞著《崇福寺》,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郭志英撰《朔州宝贝“北魏曹天度九层千佛石塔”的故事》,《山西晚报》2019年4月28日。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