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山西省图书馆!

典籍山西 | 一本书带你了解山西地方志:《山西地方志史》

来源: 本站原创 作者: 本站 时间:2024-12-06

志,记载也。地方志即是对一地域的记载。

比如大家熟悉的《三国志》就是对三国的历史记载,而《平遥县志》即是对平遥县的记载。

梁启超曾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地方志是三晋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瑰宝,从汉末魏晋算起,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承续不绝,价值弥珍。

今天介绍的这本《山西地方志史》将为您打开山西方志编修的漫长历史。


这本书既是一本叙述山西方志编修的史书,呈现了山西方志的整体面貌和历史概况,又是一本集资料性、工具性、学术性于一体的专著,书中详细统计了各个时期的山西方志,并罗列佚志佚文,堪称一本山西方志的研究指南。

地方志的名称在历史上有很多种,早期多称为“记”“图经”,如《上党记》《代州图经》。

金元时期,山西地方志逐渐以“志”命名,如《五台县志》《晋阳志》《河中志》等,明代以后名称基本统一为“志”。

此外,还有以“传”“录”“乘”等命名的少量地方志,如《古清凉传》《盐池录》《翼乘》。

志书种类按行政区划和军事区域划分,有通志、省志、府志、市志、县志、关志等;按专业属性划分,有山志、水志、人物志、行业志、企业志等。

本书按照山西地方志发展的客观实际,以汉末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辽金元、明代、清代、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共七个不同跨度的历史时期为主线,构建整体框架,展开宏观叙述。

同时,根据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分别从历史背景、编修状况、体例内容、组织方式、修志理论等多个角度展开研究记述。

汉末魏晋南北朝是山西地方志的孕育萌生时期。统治者为了对国家实施有效管理,需要了解本国版图疆域,掌握土地、人口、赋役、物产、山川、道路等方面情况。

因此,地记、郡书等地方文献开始出现。山西有据可考最早的地记《上党记》就诞生在魏晋时期。

隋唐两代是山西地方志的逐步发展时期,方志数量明显增加,地记逐步被图经取代,方志编修开始由私著转为官修。

唐代《古清凉传》是山西现存最早的一部山水志,也是现存最早的佛教圣地五台山志。

宋辽金元是山西地方志的成熟和定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主动借鉴和推行汉制,编修方志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

这个时期志书总量大幅增加,各类方志达71种,约为隋唐的5倍,记载广度和深度显著进步,体例基本成型,名称逐渐向“志”统一。

明代是山西地方志的蓬勃发展时期,“中央诏修、官员主持、文人参与”的修志模式,极大提高了修纂方志的效率。

山西修志陆续出现三次高峰,最值得称道的是山西历史上首部省志——成化《山西通志》编纂完成!

 

成化《山西通志》

同时,志书编纂者开始积极思考和探索方志理论,方志之学初露端倪,如明代嘉靖版《山西通志》,杨宗气序曰:“治天下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

 

嘉靖《山西通志》

清代是山西地方志的全盛时期,地方志总量达394种,覆盖面遍及全省,也涌现出以杨笃为代表的修志大家。

修志组织方式在颁布檄文、官员主持、文人参与、开馆设局、分工协作、经费筹措、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

分工协作中,仅纂修职务就有总裁、总修、总纂、编纂、核定、校阅、校录、采访、提调、劝捐等80余种之多!

分工之明确,专业化之精密,极大提升了志书编纂效率。

康熙《平阳府志》、乾隆《汾州府志》、乾隆《汾阳县志》、光绪《山西通志》等都是这一时期造就的传世佳志。       

经过民国时期地方志的转型突破,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新方志编纂进入繁荣兴盛时期。

1981年7月25日—8月1日,中国地方史志协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地方史志学术讨论会在太原举行。

山西在倡导和发起全国新方志编纂工作开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新方志编修的策源地之一。

首轮省志编纂从1980年5月开始,历时20年,于2000年全部完成,共50卷66册,5000余万字。

第二轮省志编纂工作从2006年正式启动后,也已进入收获期。

 

此外,方志理论研究广泛开展,旧志整理和新方志编纂的优秀成果层出不穷,地方志工作正在向年鉴、专业志、部门志、乡镇村志等多层次、多领域不断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