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捐赠留芳/交流共享 融合互进-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江西省图书馆向山西省图书馆捐赠珍贵文献
2024年11月5日至7日,山西省图书馆建馆115周年学术会议暨山西省图书馆学会工作年会在山西省图书馆举行。会议期间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江西省图书馆将《湖南图书馆藏国家珍贵古籍图录题跋(上下编)》《湖北通志》《安徽文化旅游丛书 江淮行皖山》《安徽文化旅游丛书 江淮行皖水》《安徽文化旅游丛书 江淮行皖人》《安徽文化旅游丛书 江淮行皖文》《安徽省图书馆馆藏古籍珍本丛书之五 包公故里遗踪(上中下)》《安徽省图书馆馆藏古籍珍本丛书之七 徽派版画精华(上下)》《安徽省图书馆馆藏古籍珍本丛书之八 观世音菩萨三十二相大悲心谶(仿真影印)》《江西通志》等76册/件珍贵文献捐赠给了山西省图书馆。
文献《湖南图书馆藏国家珍贵古籍图录题跋》
《湖南图书馆藏国家珍贵古籍图录题跋》: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图录”,收录湖南图书馆藏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者125部,每部古籍选配反映其版本特征的书影数幅。下编为“题跋”,收录湖南图书馆藏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有手书题跋者68部,先选配原书书影数幅,后附题跋书影,再录题跋释文。其中偶有题跋者鉴别版本有误,故存在个别题跋内容与版本著录不一致的情况。这些古籍历经岁月流转和社会变迁,均为国之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性、艺术代表性、学术资料性,承载着厚重久远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亦是湖湘文化绵延不絶的历史见证。
文献民国十年版《湖北通志》(部分)
民国十年版《湖北通志》:是新中国成立前湖北出版的最后、字数最多的一部通志,也是一部难得的湖北历史百科全书。本志续嘉庆《湖北通志》,以县为纲,设舆地、建置、经政、学校、武备、祥异、艺文、金石、职官、人物十部分志。全书172卷,约1500余万字。其编纂始于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曾两度中辍,成书于宣统三年(1911年),前后历时四十年。其记事无上限,下限至宣统三年(1911年)。初刻于民国十年(1921年),故称民国十年版《湖北通志》。本书原底本为三十二开本,上下两栏,竖排二十四行。因原文字号小,版面过度紧密,不便于阅读,故影印放大作十六开本,但仍保留原版面貌,字形不变。本书原底本为三巨册,翻阅极为不便,影印改为十六册仿线装,外加函套。
文献《包公故里遗踪》《徽派版画精华》《安徽文化旅游丛书·江淮行》
《安徽省图书馆馆藏古籍珍本丛书之五 包公故里遗踪》:全书编排脉络清晰,图文并茂,从不同角度分门别类地展示了包公及与其相关的旧景旧物旧文。是书裁选资料立足历史文献,所集图文来自于20余种不同版本的古籍,史料丰富详实,旨在让历史典籍中的原状记载诉说包公。书中所列举的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包公像及其像赞,可以让人直观地了解历史上的包公图影及后人褒奖推崇的心理状态;《合肥旧城图·包公祠》《香花墩·包公祠》及包公祠旧照片可以帮助人们构建一个初步的包公故里地理空间;元刻本的《五朝名臣言行录·包拯》、明刻本的《宋史·包拯传》、清康熙年间的《庐州府志》,清雍正、嘉庆、光绪等不同时期的县志或不同版本的《香花墩志》,均有着包公较为权威的史传记载;祠堂、墓图、祭文、赋文、匾额、楹联、轶事、戏曲唱本图影等史料节选,或陈述着包公祠堂的由来和历史变迁,或记录有关包公的奇闻轶事,或见证了包公墓的历史沿革。凡此类别,都作为无可辩驳的史料传载后世。从而既可让读者追寻包公的遗踪旧迹,亦可了解包公故里--合肥的包公文化之物化形态和历史积淀。
作为一个受传统文化教育并经科举入仕之人,包公的才情记录已被淡化,其遗留下来的主要著作是写给仁宗皇帝的奏议,门人张田将其编辑成册,名为《包孝肃奏议》,可惜已散佚,但宋刻本《国朝诸臣奏议》、明永乐内府刻本《历代名臣奏议》及清康熙年间的刻本《孝肃包公奏议》仍刊载不少包公奏议。本书从这三个不同朝代的文集中遴选出精彩篇章,让读者不仅能欣赏到不同朝代的排版刻印,更能感受到包公那种以民为本的思想本质。奏议中的铮铮言语最直接地呈现了一个在封建时期清廉正直,不畏权势,不徇私,不舞弊,铁骨一般的历史包公。
《安徽省图书馆馆藏古籍珍本丛书之七 徽派版画精华》:本书将徽派版画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萌芽期--明万历以前;繁荣期--明万历至崇祯;继续发展期--清初至乾隆;逐渐衰微期--清嘉庆至民国。以版画的刻印时间为序,共选图书62种,版画约150幅。所选版画作品大多出自本馆所藏古籍,其中多数为戏曲唱本、方志家谱。此书作为《安徽省图书馆馆藏古籍珍本丛书》的一种,冀有补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益于学者及鉴赏者之需。
《安徽文化旅游丛书·江淮行》:分《皖山》《皖水》《皖人》《皖文》4册,各精选100个名目,共计100多万字,图片1000多幅,是首部系统介绍安徽山水人文的旅游丛书。安徽位于中国中东部,面积14万平方千米,山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三山挺立,天堂寨、白马尖、齐云山钟灵毓秀;水有800里长江、800里淮河、800平方千米巢湖绵延交错,大小湖泊润如碧玉,幽谷深潭飞流跌宕;人有老子、庄子、曹操、华佗、周瑜、朱元璋、陈独秀、胡适、邓稼先等,他们引领时代,照亮时空;文有徽文化博大精深,徽派建筑和谐典雅,徽戏被称为“京剧之源”,徽菜闻名天下,徽商诚实守信。《安徽文化旅游丛书·江淮行》既集中展示了安徽的名山胜水、璀璨人文、风土民俗,又以全新的视角去解读那些共生共荣的自然之美、相依相存的人文之美,并深入挖掘诸多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绝美风光。《安徽文化旅游丛书·江淮行》是了解安徽的资料书、畅游安徽的导引书、品读安徽的典藏书。
文献《《江西通志》》(部分)
《江西通志》:据江西省图书馆藏明嘉靖四年刻十七年增修三十八年递修本影印。明林庭棉、周广纂修。是志首列藩省三卷,次列诸府四十四卷。藩省分建置沿革、形腾、城池、户口、田赋、藩封、兵政、公署、贡院、祠庙、秩官、名宦、奸轨十三门。诸府分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胜、风俗、城池、户口、田赋、土产、藩封、䘏典、兵政、公署、学校、书院、宫室、关梁、驿邮、祠庙、坛壝、祥异、陵墓、古迹、秩宫、名宦、流寓、科目、人物、列女、奸轨三十门。志中又有外志门,若寺观、仙释,未入目录。是志全面记载了古代江西自然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风俗等情况。此志纲领悉遵《大明一统志》,但记载更为详细;发凡立例,得诸专经世学为多。作为江西现存最早的通志,是书对后世通志编纂有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这些珍贵文献的捐赠,既促进了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和互进,也增强了省际地域文旅融合的认同和发展,联动与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