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廉故事 | 治理有方孙谦
编者按——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意识、行为起着引领、规范的重要作用,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倡导与推崇。
本期为大家讲述的清廉故事是:“风月尚书”徐勉。
南北朝时期,宋泰始元年(465年),莒县(今山东日照莒县)人孙谦担任巴东、建平两郡太守。因巴东、建平两郡都地处长江三峡地区,以往的郡守常常需要依靠武力来镇服郡中百姓。孙谦将要赴任时,宋明帝下令要孙谦招募千名兵丁,跟随前往。孙谦却坚决拒绝了,他说:“蛮夷不肯归顺,是因为对待他们缺少一定的准则罢了,哪里用得着派兵打仗,耗费国家财力呢!”
孙谦到巴东、建平两郡上任之后,清风惠政,教化导民,两郡蛮僚纷纷归附于他,并争着向孙谦馈赠金银财宝。孙谦抚慰规劝他们,晓之以理,然后把他们送回去,馈赠的金银财宝也让他们全部带回去。孙谦在太守任上,秉公执法,抓住一些违法的蛮僚,后来也都把他们释放回家了。孙谦还下令免除了一些本由吏民承担的自己的官俸,以减轻当地吏民的负担。很快,巴东、建平两郡被孙谦治理得井然有序,平安无事,孙谦在当地的威望也随之大大提高。
齐建元初年(479年),孙谦任钱塘县令。孙谦在钱塘县令任上,“治烦以简,狱无系囚”,他用简单明了的方法处理繁杂的政务,狱中不拘留尚未审讯判罪的犯人,吏治清明,深受百姓爱戴。后来,孙谦期满离任,钱塘百姓因为知道孙谦在任期间不接受任何馈赠,于是就在孙谦离县之后,用船装着缣帛,追着送给孙谦,孙谦仍然没有接受。孙谦每次任满离职后,总是没有自已私有的房宅可居,只好常常向官府借空着的马棚居住。
孙谦拒绝蛮僚向他馈赠的金银财宝
梁天监六年(507年),孙谦出任零陵太守。这时,孙谦虽年事已高,但他还是努力处理政务,督促农耕,令郡中属吏、百姓都感到安适,他管辖下的百姓也常常比相邻郡县的百姓生活更好些。有趣的是,孙谦到任以前,零陵郡多有虎害,孙谦到任之后,老虎竟然绝迹了。而就在孙谦离任零陵的当天夜晚,老虎又跑出来伤害当地百姓。梁天监九年(510年),孙谦年事已高,有感于他的清廉高洁,朝廷征调他为光禄大夫,回京任职,并以厚礼相待。
孙谦历仕南朝宋、齐、梁三朝,累任两县五郡,廉洁奉公,政绩卓著,自己的生活却十分俭朴。孙谦冬天盖布被,铺莞席;夏天不用床帐,但是夜晚睡觉时,却未曾有蚊蚋侵扰他,很多人都对此感到奇怪。
孙谦一生励精图治,一直到八九十岁高龄,仍请求担任重任,为国效力。回京任职后,孙谦年逾九旬,每逢朝会,高年老臣的他,往往都在众官之前到达朝门。梁天监十五年(516年),孙谦死于光禄大夫任上,时年九十二岁。
*本文摘选自图书《画说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