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图馆员荐晋书|“走读山西”系列丛书之《何以直根》
本期荐书,是“晋图馆员荐晋书”第二十期。
荐书人:王一宁
推荐图书:《何以直根》
作者:杜学文
馆藏地点:地方文献图书阅览室
索书号:K292.5/293[2003]
2023年4月,“走读山西”系列丛书由北岳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丛书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山西省作家协会组织编写,包含《何以直根》《大话山西》《晋地歌海》《立体史记》《彩壁千秋》《戏中山河》《塑写华夏》《戏台春秋》八个分册。
各分册主笔由山西省作家协会推荐,皆为著名作家兼领域专家,因此该丛书具有较强的知识性、文学性与趣味性。
“走读山西”系列丛书,分册内容涵盖山西的历史文化、戏曲民歌、壁画雕塑、古建戏台、红色文化等多个领域,是山西文化旅游优质资料库,是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优势的展示台,也是山西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向世界讲好山西故事的金色名片。
今天为大家推荐“走读山西”系列丛书之《何以直根》。
推荐理由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中国古文化的发展演变有一条从中原到北方再折返到中原的文化联结带。
这条文化联结带就在今山西沿汾河流域北上再返回至晋南的区域中。
在距今六千年至四五千年间,中华大地出现了如满天星斗的诸文明火花,山西的这条“文化联结带”是升起最早也是最光亮的地带,是中国文化总根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直根系。
为什么诞生于山西的古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直根”?
为什么晋南地区被称为“最早的中国”?
为什么华夏文明要看山西?
这些疑问,《何以直根》将为您一一揭晓......
作品精读
《何以直根》一书立足于华夏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化,用地理历史文化的视角溯源山西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全书共分六章:
山西与文明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
作者先总述孕育文明需具备的自然地理条件,后以四大古文明为例分析中华文明何以绵延不绝,生机无限。
这既得益于山西与中国独特的地理品格——“封闭与开放相统一,封而不闭、开而不放、封中有开,闭中有放”,亦受惠于山西所处的第二阶梯地貌以及肥沃的黄土高原,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并持续滋养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华夏文明形成的演进。
作者从人类物种进化与文化演进的角度,依据山西垣曲世纪曙猿的发现,西侯度人类最早的用火遗存,丁村古人类化石与石器的发现,夏县西阴盛大的“西阴文化”,提出中国具有人类物种进化与文化演进的独立性、连续性与一致性,进而证明山西在中国古人类进化及古文明演进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西夏县蔚为大观的“西阴文化”为璀璨辉煌的“陶寺文化”的登场拉开了序幕,奏响了华夏文明横空出世的序曲。
▲西阴文化/庙底沟文化 单錾彩陶壶
陶寺—华夏文明的形成。
陶寺遗址位于临汾市襄汾县境内塔尔山西麓。陶寺文化遗址群包含翼城、曲沃、侯马、新绛、襄汾与临汾等地。
作者首先详尽介绍了陶寺遗址并结合文献史料实证陶寺即为尧建之都平阳。
通过对陶寺文化发展的深入分析,作者论证了山西晋南区域在当时为“地中之都,中土之国”,是“最早的中国”。
陶寺文化的发达程度、完善程度具有突出的先进性。陶寺所在地区为华夏地区,在这里形成的文明就是华夏文明。
▲陶寺遗址大台基
创世神话与传说中的山西。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很多远古神话传说的发源地与集中地,伏羲、女娲、炎黄二帝、尧舜禹三帝等相关神话传说在山西有很普遍的演绎。
这些神话传说传达出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中国民族精神谱系的生动显现,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从华夏到中华文明之演进。
尧都平阳标志着华夏文明的形成。文明随着历史的进展不断发展演化。华夏文明以其强大的内核兼容并蓄,不断发展壮大。
八百年周朝见证了华夏文明向中华文明的演进。古晋国在周朝疆域拓展、民族融合、社会治理、科技进步、文化兴盛等方面影响重大,“晋国一家事,半部春秋史”,晋国为中华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强大动力。
▲春秋时期晋国区位图
山西地区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因独特的地理区位,山西成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诞生于山西的古文明是中华文明总根系中的直根系,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品格;作为战略要地,山西成为连通东西南北,拱卫京师天下的中枢,由此而来的文化碰撞与融合,使山西成为“变革创新的先声”“礼法兼治的舞台”“文化的沃土”与“艺术的海洋”。
古老而强韧的山西,以其厚重与顽强孕育并滋养着延绵接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馆员赏析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
读懂华夏文明,理解中华文化离不开对山西的了解。了解山西,最根本最重要的当属了解山西何以为中华文明的“直根”。
杜学文先生的《何以直根》一书,用极其开阔且深刻的视角,明晰且有序的结构,详实且恰当的史料,简炼且精准的语言完美阐释了山西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并深入讲解了华夏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同时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品格,让读者在读懂山西的同时,更读懂中华文明,进而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文化品位,坚定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
杜学文,长期从事文艺批评及文化理论,文明史研究,已发表研究成果300多万字。
出版有文艺评论著作《艺术的精神》《中国审美与中国精神》等、文化史研究著作《我们的文明》《被遮蔽的文明》等。主编的作品有《聚焦山西电影》《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山西抗战文学》《刘慈欣现象观察》等。
先后获得过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优秀成果奖,《长江文艺》双年奖、《文学报新批评》优秀评论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