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廉故事 | 遗诗避宴杨万里
编者按——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意识、行为起着引领、规范的重要作用,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倡导与推崇。
本期为大家讲述的清廉故事是:遗诗避宴杨万里。
南宋杨万里任零陵(今湖南永州)县丞时,廉洁奉公,爱民如子。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因右丞相张浚举荐,杨万里被调往京城任职,升为临安府教授。杨万里此番升迁,同僚们十分高兴,便聚在一起商量如何欢送杨县丞赴京上任。
同僚们素知杨万里从来不收钱财、礼物,最后大家决定邀请零陵县乡绅代表,与杨县丞一起把酒话别。
可是,杨万里在得知同僚们要设宴欢送他后,经过一番思忖,他决定提前动身离任,以回避这次宴请。
杨万里画像(文化传播/FOTOE)
于是,当天晚上,杨万里便安排家人收拾行李,装好书籍、衣物等,并悄悄地准备好了行船。次日清晨,同僚们相约来请杨万里赴宴,却只看到书桌上留下的一纸便笺,原来是杨县丞昨夜临行前写下的《夜离零陵以避同僚追送之劳留二绝简诸友》:“已坐诗臞病更羸,诸公刚欲饯湘湄。夜浮一叶逃盟去,已被沙鸥圣得知。”“思归日日只空言,一棹今真水月间。半夜犹闻郡楼鼓,明朝应失永州山。”杨万里遗诗避宴之事,一时传为美谈。
杨万里是南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吉水)人,七岁丧母,父亲杨芾以教书为生。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入仕,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后改知赣州未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
杨万里一生清廉,为官一任,不扰百姓,不谋私利。在杨万里的《诚斋西归诗集序》中,记有他离任常州时上交二千石俸禄的事。南宋吉水人罗大经,在所著《鹤林玉露》中记载,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八月,杨万里江东转运副使任满时,尚有余钱万缗,他全部置于官库,一文不取而归。杨万里升任京官,奉调临安(今浙江杭州)时,交代家人事先预备好返乡的盘缠,锁入箱中,还不许家人添购物件,以免增添归乡的累赘。
杨万里归乡后,住在父亲杨芾留下的三间茅屋里。闲居乡间十五年,杨万里每天养花种菜,吟诗作文,夫人罗氏则纺纱织布,贴补家用。夫妇二人平素粗茶淡饭,粗衣布衫,过着清贫的生活。可是清贫如此的杨万里却把朝廷发给他的退休金原样退还。南宋诗人徐矶在《投杨诚斋》中称赞杨万里:“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
杨万里妻子罗夫人画像(文化传播/FOTOE)
杨万里作为宋代“中兴四大诗人”之一,诗名盖世,他的诗清新自然,脍炙人口,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再如《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爱国忧民,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留下了大量爱国诗篇。明朝吉水人解缙赞他:“文章足以盖一世,清节足以励万世。”
杨万里的儿子杨长孺,南宋宁宗嘉定年间任湖州太守,政绩显著,宁宗要赏赐财物给他,杨长孺坚决不受。杨长孺晚年生活贫困,病重时竟无殓材准备。杨长孺仍然住在祖父杨芾留下的三间茅屋里,这茅屋到杨长孺时已历三代,破损不堪,仅能避风雨。杨长孺虽然自己平素生活节俭,粗茶淡饭,节衣缩食,却在离任广东经略安抚使时,把节约下来的七千缗俸金“代上户输租”。他写有《代民输租》为记:“两年枉了鬓霜华,照管南人没一些。七百万钱都不要,脂膏留放小民家。”
*本文摘选自图书《画说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