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山西省图书馆!

没想到,这部简史读起来这么轻松有趣——《晋剧史略》

来源: 本站原创 作者: 本站 时间:2024-06-14

在太原的公交车上,我曾见过这样的一幕:车载电视屏正播放着晋剧,婉转悠扬。一位老大娘抚着胸口,操着一口地道的太原话由衷感叹:“呀,我一听见这山西梆子,这心里头就可舒服了!”

时隔多年,每每听到山西地方戏曲,我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一幕。不禁发问:晋剧,果真有如此魅力,直通当地百姓内心,让人心宽气顺,甚至痴迷销魂吗?

 

今天,我们就一同打开《晋剧史略》来认识了解山西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晋剧。

晋剧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诞生于晋中一带,广受群众喜爱,旧称中路梆子。

晋剧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柔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地域风格,代表剧目有《打金枝》《算粮》《金水桥》《芦花》《空城计》等。

 

晋剧《打金枝》剧照

2006年5月,晋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晋剧是清代中叶在蒲州梆子的基础上,结合陕剧、晋中一带的秧歌、以及当地的一些民歌小调的基础上,经过好多代艺人不断实践总结和研究,进而形成中路调、乱弹、中路梆子、山西梆子,最终以“晋剧”命名。

晋剧尤与蒲剧渊源深厚,最早的晋剧艺人几乎都是从蒲剧名人中聘请的,还有板式、道白、唱词等均沿用蒲剧的样式。

所以晋剧虽是中路地区新剧种,但却没有晋中方言,全部都是蒲白蒲韵,即便在百余年发展中有所变化,但多数发音吐字仍未改变。

如“国太”仍为“龟太”,“百万”仍为“卜万”,“老哥哥”仍为“老锅锅”等。

但晋剧又与蒲剧有所区别,它在保留蒲剧慷慨激昂唱腔的同时,又具备有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伴奏旋律中,既有北方剧种的粗犷激越,又有晋中民间圆润工细的生活气息。

 

旧有晋剧曲牌(工尺谱)

谈到晋剧的初创,不得不提及一个重要人物——王亚元。

清末咸丰年间,榆次首富王亚元对戏曲情有独钟,决心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戏剧知识,独创一个属于山西中路地区的新型剧种。

他召集多方戏曲从业者,共同商讨新剧种的基本要素和大体框架。在初步方案达成后,王亚元鼓励艺人们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大胆试验。觉得不妥,可以重来。

就这样,艺人们先是口头商量,随后一边排练一边改革,试演亮相后听取各方意见,再研究再改进。

仅一两年的功夫,新剧种的演出就得到了多数观众的认可,王亚元创立的“四喜”班也在晋中百姓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晋剧《算粮登殿》剧照

在晋剧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不独王亚元一人,许多晋商大贾积极参与其中,承班教戏,大力扶持,身体力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不惜重金,通过承包蒲剧,创立晋剧,再到不断改革、完善,终于使中路梆子在晋中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作出了史无前例的贡献。

 

清末榆次流村大保和班戏札用的木夹

新兴的晋剧班社也沿着晋商开辟的万里商路将中路梆子带到了黄河两岸,长城内外。清末民初,老少艺人们组成的班社足迹踏遍了晋北、陕北、冀西、内蒙古等地区,受到了当地商民的热烈欢迎。

特别是久出未归的晋中商人,看到家乡的戏班,听到乡亲的声音,就如同见到亲人一般,憋在心中的乡思、乡愁一扫而光。于是,有的商家与戏班签订明年再来的合同,有的则将戏班截留,还有的重金聘请艺人定居下来,立班招徒。

时至今日,榆林一带流行的主要戏曲仍为晋剧,张家口也被称为晋剧的“第二故乡”!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晋剧的流传发展中,一直都有知识分子参与其中,他们通过票儿班、自乐班和戏曲研究社等组织形式,与专业艺人亲密合作,一边研究表演技艺,一边修改剧本、斟酌唱词,又不断地排练试演,极大促进了晋剧艺术日臻完善。

 

祁县戏曲研究社

其中,祁县韩子谦先生取得两个大学文凭后,一不为官,二不经商,而是回家乡专心致志研究地方戏剧。在他的主持下,先后成立过祁县戏曲精研社和戏曲研究社两个组织,全面总结了旧有晋剧,还建立了晋剧戏班导演制,使晋剧在新的戏曲理论指导下继续发展。

在晋剧界,不可不知“丁、牛、郭、冀”四大流派。

“丁”是须生丁果仙,人称“果子红”。她博采众长,自成一家,是民国晋中地区首批晋剧女演员的杰出代表,时有“男的不如女的,‘盖天红’不如‘果子红’”的赞誉。解放后受到毛主席接见。

 

丁果仙受到毛主席接见

“牛”是青衣牛桂英,她以“字正腔圆、沉稳柔细”和“云遮月”的唱腔特征,自成一家。

“郭”是小生郭凤英,她继承了前辈开创的小生唱腔,并把翎子功由“耍花儿”提升到垂直竖立,成为晋剧表演一大绝技。

 

左起:郭凤英、丁果仙、牛桂英

“冀”是小旦冀美莲,她集各派名人优点于一身,因广受喜爱,太原地区曾流传着“溜溜海子边,看看冀美莲”的戏谚。

梨园长韵,粉墨春秋。期待大家通过这本书了解晋剧、走进晋剧,闲暇之余感受一下晋剧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