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籍山西 | 他一开班授课,天下轰动!——“文中子”王通与他的《中说》
《三字经》有句话: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五个值得尊敬的学问大家,分别是荀子、扬雄、老子、庄子和文中子。
那文中子又是谁呢?
先别急,我们来看看他的亲友圈:《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是他的孙子,写出《野望》的王绩是他的弟弟,魏征、杜如晦等大唐开国功臣是他的门生!
是不是被这超强亲友圈震撼了?
让我为您揭开谜底,文中子就是隋代大儒、山西万荣人王通。
对了!他还有一个超级粉丝范仲淹。王通字仲淹,被范仲淹拿来做名,范仲淹字希文,寓意是希望成为文中子这样的人。
就是这么厉害的一个人,流传给后人一部书,名字叫《中说》。《中说》凝聚了王通的政治、学术、教育等思想,传承千载,至为珍贵。
《中说》相传由王通弟子薛收、姚义编纂。全书用讲授记录的形式保存下王通讲课时的主要内容,以及与众弟子、学友、时人的对话,共十卷,分别为王道篇、天地篇、事君篇、周公篇、问易篇、礼乐篇、述史篇、魏相篇、立命篇、关朗篇。
无论在体例上还是内容上,《中说》效法《论语》的痕迹都颇为明显,这本书里也有很多“子曰”,此处之“子”即是文中子。
王通(584-617)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深厚,从小就受到儒学的熏染。他天资聪颖,学业精进,15岁时已声名远播,常与来家里拜访的长者和同龄人讲学论经,十里八乡的人称他为“小先生”。
后来他告别父母,出外求学,走访名士,受到很多教益,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儒学思想理论。
有一年王通写成《太平十二策》,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怀着为理想抱负奋斗的热情,他进京上朝向隋文帝陈述了自己的治国方略,可惜并没有被采用。
朝廷的现状和当权者的态度,让他明白了自己有志难酬。
心灰意冷,他决定回家乡龙门隐居。既然为政做官的路子走不通,那不如开班讲课,传授儒家礼乐王道。
他一开班授课,天下轰动!
数位名流远道而来,学生多达千人!而让世人吃惊的是,当时的学生后来大都成了大唐盛世的名臣名相,活跃在隋唐之际的历史舞台上。
文中子讲学时居住的“飞云洞”
朝廷先后四次召他做官,他心如磐石,不为所动。
所以,提及文中子的历史贡献,后人作过这样的比较:
如果说鬼谷子是战国风云的幕后总策划师,深刻影响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进程;那么文中子就是隋唐演义的幕后总策划师,他的观点和教育出的学生为大唐盛世奠定了坚固的基石。
像宰相有“房谋杜断”之称的房玄龄、杜如晦,大将如李靖,文臣如魏征,还有一干卿士智囊。
所以有人说大唐王朝的“贞观之治”功臣大多出自文中子“河汾门下”。
贞观名臣(左起:杜如晦、李靖、魏征、房玄龄)
面对众多学生,王通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继承并发扬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中说·关朗篇》记载,门人窦威、贾琼、姚义授《礼》,温彦博、杜如晦、陈叔达授《乐》,杜淹、房玄龄、魏征授《书》,李靖、薛方士授《诗》。
王通并不想培养皓首穷经的章句儒者,而是希望学生们成为经世致用的大才,因此他的教学非常注重实效,唐代开国名臣的政治成功也是王通经世之道的完美诠释。
他反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死守教条、生搬硬套,主张要审时度势、应时通变,《中说·礼乐篇》讲“古之有道者,内不失真而外不殊俗”,古时有修养的人,内心不失本真,外表又不与习俗有异。
《中说·魏相篇》有“不知时,无以为君子”,君子贵在了解所处的世界,根据特定的“时”来决定处世方式。
“知时”这一教学思想,在他的学生魏征身上得到了生动呈现:魏征先事元宝藏,后事李密,再降李渊,又被皇太子李建成召为洗马,最后被唐太宗李世民重用。他竭诚辅佐,犯颜直谏,用平生所学成为贞观盛世的一代功臣!
王通庙大门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年仅34岁的王通一病不起,英年早逝。他的弟子们悲痛欲绝,根据《易经》“黄裳元吉,文在中也”,为王通起谥号“文中子”。
后来,他的家乡更名为“通化镇”,沿用至今,意为王通教化之地。
通化镇牌楼
明代开始,王通从祀孔庙。著名心学大师王阳明说,若不是王通早逝,定可“圣人复起!”
这样一位大唐盛世前夜的“王圣人”,究竟为后人留下了多少璀璨的精神财富呢?让我们打开《中说》,尽情饱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