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山西 | 有官不做,只为写词作曲、浪迹天涯的白朴和他的《白朴全集》
在元曲四大家中,白朴可能并不为太多人熟知。
他是山西河曲人,虽生于名门望族,却身世坎坷,多灾多难。
他迷恋剧本创作,为此却不得以抛家南下,浪迹江南十余年。
他才情满怀,游历山河,竟不知所终……
白朴,字太素,号兰谷,是元代文学转型期的重要作家,他的杂剧创作早于关汉卿二三十年,应为“元曲四大家”之首。
《白朴全集》由三晋出版社2013年出版,韩瑞、王博、韩小瑞编著。
该书是迄今为止文学史上第一本全面介绍元曲大家白朴的经典著作,由国学大师姚奠中先生多次审定。
它收集了白朴所有存世之词、杂剧、散曲、生平年谱及相关评论文章。首章以全书四分之一的篇幅,对白朴生平创作进行了全面概述,为读者认识白朴、走进白朴提供了捷径。
山西河曲白朴公园
白朴出生在金朝后期的首都汴京,当时他的父亲白华为金朝枢密院经历官。
白华与元好问早年相识,结为兄弟,世称“元白之好”。元白两家交往频繁,每逢节庆之事,两家子弟都要以诗文往来。
就在白朴七岁那年,蒙古军南下围攻汴京,白华随金哀宗出汴京求援,并托弟元好问照看城内白家老小。
但很快,汴京城陷,蒙古军屠城,白朴永远失去了母亲!
白朴在叔父元好问的收养搭救下,随金朝遗老北渡,被解送至山东。
长年战乱,瘟疫流行,白朴染上了伤寒病,高烧寒战,昏迷不醒,元好问昼夜抱持。六天之后,小白朴竟在叔父臂腕抱持之中得汗而愈!从此,元好问更加喜爱白朴而视如己出。
两年后,在亲友援救资助下,元好问定居冠氏县。在元好问的照料教养下,白朴衣食无忧,学业有成。
白朴父亲白华战乱中几经辗转,终在真定落脚。元好问悉心抚养白朴四年后,送归白华。白华喜极而泣,作诗谢弟,“顾我真成丧家狗,赖君曾护落巢儿。”
随后的几年里,白朴随父在真定封龙山学习,过上了一段与众友学习、饮酒、高歌的难忘时光。这也他是一生中最无拘束的“花月少年场”,为今后词曲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元好问每过真定,必过问白朴学业,还带他外出抄录史料、交游等。元好问对白朴的天赋和学业十分欣慰,作诗曾赞:“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
这期间,白朴参与了封龙山学友组织的九山书会等杂剧创作团社,与民间杂剧艺人亲密往来,为他们填词写戏而乐此不疲。
河北正定元曲博物馆白朴书房
但是,从正统儒家观念来看,作杂剧、散曲会“得罪于圣门”。尤其是父亲白华一再示儿——混迹勾栏,为行院艺人谱曲写戏会破坏正统读书人的规矩,甚至会“玷士林”“辱家声”!
白朴并没有太在意父亲的劝说,直至35岁那年,父亲托人为白朴荐官,白朴竟断然拒绝,与父亲产生了争执与分歧,当年便负气抛家南下了。
白朴浪走江南、十年无定的日子,是他一生中最孤独、最困顿、最无奈、也是最自由的十年。“行遍江南,算只有,青山留客。亲友间,中年哀乐,几回离别。”(《满江红·行遍江南》)
十七年后,白朴小弟在金陵做官,白朴便偕家眷同迁金陵定居。他在金陵有了安定的生活和创作环境,“生平苦,走遍南州北府,年来颇得幽趣。绿蓑青笠浑无事,醉卧一天风雨。”(《摸鱼子·问谁歌六朝琼树》)
他遍游六朝陈迹,远眺新亭落日,会饮钟山草堂,词赋凤凰遗台……亲友互答,把酒言欢,颇为惬意。
直至垂暮之年,游兴未减,八十一岁重游扬州,秋雨中见“鸳鸯双影”在枯荷败苇的秋塘中嬉戏,便触景生情,思恋那“红绶双衔”的联姻,以及“玉簪中断”“苦难留恋”的伤心旧事……
纵观白朴的文学创作,可知他有承唐继宋的元代文人无可比拟的深厚诗词功底。在元好问的影响下,成就了他“元、白散曲‘文采派’开派创始人”和“金元文学巨匠”的地位!
白朴的杂剧以《梧桐雨》《墙头马上》为代表,二者均被译为多种语言文字而流传海外。
《梧桐雨》剧照
《梧桐雨》是根据白居易《长恨歌》中“秋雨梧桐叶落时”等诗意,扩写成的一部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该剧文采焕发,清新隽永,情景交融,是历代戏剧评论界公认的文采派开派式作品。
《墙头马上》歌颂了爱情自由,发出了“只要姻缘天配合,何必区区结彩楼!”的爱情誓言。昆剧、晋剧、蒲剧中均有这一剧目。
《墙头马上》剧照
词是白朴生前最为得意的作品,他曾亲自编订词集《天籁集》。该集收录一百零五首词,是对作者身世抱负、艺术思想、交游创作最真实的记录。本书编者也是从注释全部《天籁集》为突破口,编著了《白朴全集》。
白朴的散曲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呈现出“词化”的清新曲风。后世多将白朴的《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相比较,情调各异,难分伯仲。
最后我们就一同欣赏这首小令,感受一代大家的诗情画意!
天净沙 · 秋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