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山西省图书馆!

清廉故事 | 先忧后乐范仲淹

来源: 本站原创 作者: 本站 时间:2024-03-10

编者按——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意识、行为起着引领、规范的重要作用,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倡导与推崇。

本期为大家讲述的清廉故事是:先忧后乐范仲淹。

北宋范仲淹以他的一篇散文《岳阳楼记》享誉天下,篇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百年来更是为人传诵;而为后人所不熟知的是,范仲淹也是一个一生清廉、先忧后乐的清官典范。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之职,世称“范文正公”,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范仲淹是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姓人。《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长大后,了解到自己的家世,就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到应天府,投靠当时著名教育家、应天书院的创始人戚同文,发奋苦读。当时,范仲淹学习不分昼夜,冬日里疲惫得厉害,就用冷水浇脸;食物不充足,就用稀粥充饥。

 

范仲淹画像(聂鸣/FOTOE)

历经年少清贫苦读的范仲淹,考中进士后,便被派到安徽广德做官。

当时他要赡养老母亲,日子过得很清贫,以至调离广德时,身无长物,只有一匹马,卖了住宅,才有了行资。

范仲淹治家很严,平日里若没有宾客登门,家人吃饭他是不准上两样荤菜的。有一次,夫人曹氏告诉范仲淹,未过门的二媳好用罗绮做了一个帐子。

他一听就火了,对夫人说:“做帐子怎么能用这么贵重的材料?我家一向节俭,决不能任其败坏家风。如果她带这样的东西过门,我就当众把它烧掉!”

范仲淹在官场三十余年,一清如水,胸怀天下,不图个人安乐,却十分体恤百姓疾苦。

他在京城做右司谏时,江淮灾情严重,路人饥馑,朝廷派他前去视察灾情,安抚江淮。

范仲淹马不停蹄,日夜兼程,赶到江淮后,令淮各郡“开仓廪,赈乏绝”,并且把当时饥民吃的“乌昧草”带回京师,给皇帝及大臣们看,恳请皇帝和朝中大臣减盛宴、去奢华,节衣缩食,体恤百姓.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进犯,边关告急。范仲淹主动请缨,率军反击西夏,频频取胜。

在范仲淹的努力下,双方正式议和。后来,范仲淹被调回京城,担任副宰相一职。当时,范仲淹对官员的考核与任命极为严格,他亲自阅览各地官员名册,一个个检查。

当他发现有不称职的官吏时,一旦查清,就将此人的名字从名册上一笔划掉,逐出官场,留下“一笔勾销”的佳话。

 

河南伊川彭婆乡内的范仲俺墓(王立力/FOTOE)

范仲淹为官,每到一地,都千方百计兴利除弊,做惠民的好事。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出任邓州(今河南邓州市)知州,到任后,他主持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营造百花洲,并设立花洲书院。

范仲淹闲暇之余,便到书院讲学,邓州文运大振。范仲淹在邓州任职三年,百姓安居乐业。他的传世名篇《岳阳楼记》正是写于邓州。

 

范仲淹传世唯一的墨迹《道服赞》(西页/FOTOE)

到了晚年,他的儿子准备为他建大住宅,范仲淹断然拒绝。有人要替他在洛阳买一座叫做“绿野堂”的园林,他照样不肯。

他说:“一旦取其物而有之,如何得安?”范仲淹一生忧乐天下,清心寡欲。去世前,有人曾问他对朝廷有何请求。他摇头表示:“无所请!”死后入殓时,连一件新衣服也找不出来。

名岂文章著?范仲淹用自己为官廉洁自律的形象,赢得了后人的赞誉。人们不仅吟诵他的千古名篇,更景仰他一生清廉的品质。同朝为官的韩琦称他是:“雄文奇谋,大忠伟节。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者。”

*本文摘选自图书《画说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