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山西省图书馆!

晋图夜读 | 孔子真的“双标”了吗?

来源: 本站原创 作者: 本站 时间:2024-02-21



读者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山西省图书馆原创性新媒体阅读推广栏目“晋图夜读”,我是借阅部馆员张䶮。今晚,由我给大家播讲我为《论语新解》一书撰写的荐读文章《孔子真的“双标”了吗?》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大变革的时代。当时,旧的社会秩序已经被逐步打破,新的社会秩序尚未被建立起来,面对“王道衰微,诸侯异政,礼乐崩坏,事不稽古”的社会现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诸子并起,盛况空前,这就是著名的“百家争鸣”。

▲图1:“百家争鸣”

但是,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将儒家经典付之一炬,因此,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儒家经典其实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所谓的“今文经”,即汉朝初年由部分出生于战国晚期的老年儒生根据久远记忆口述、再由弟子执笔记录下来的典籍。另一个是所谓的“古文经”,即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居墙壁的夹层里发现的没被销毁的先秦古籍。

但是,在很多问题上,“今文经”和“古文经”的论点都并不相同。加之后世学者在训诂考据之时,必然加入自己的观点,这就导致现在对儒家学派的很多论点都有着不同的解释。比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究竟如何断句就是一个千古公案。

▲图2:两汉时期,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门户之见日益加深,各派对儒家经典的解说不一、章句各异。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召开白虎观会议。经过一个多月的论争,形成《白虎通义》,将谶纬学说与今文经学相结合,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使儒学进一步神学化

而我国著名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一书系统梳理了后世学者对于《论语》的注释解读,深入剖析了不同学派对于《论语》的不同观点,以现代理念解读儒家思想,以现代语言论述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全面把握、准确理解儒家思想可谓大有裨益。

▲图3:钱穆

举个例子,中文互联网上有不少指责孔子“双标”的声音,认为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另一方面又在“子贡赎人”事件当中批判子贡不求回报,是典型的“双标”。

其实,“子贡赎人”的故事并非出自《论语》,而是出自《吕氏春秋》。不过,结合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对“义利之辨”的深刻论述,我们无疑能够对“子贡赎人”的故事有一个全新的理解。

▲图4:《吕氏春秋》

春秋时期,为了减少人口流失、稳定农业生产,鲁国颁布了一条法律,无论何人,只要出钱将在国外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赎回,就可以向国库申请报销赎金。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国外赎回一个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但是,他向来以君子自居,不肯向国库申请报销赎金。

孔子听说这件事情之后,教诲子贡说:“你做了善事,选择接受回报,这丝毫无损于你的品格。相反,你自矜德行,拒不接受回报,等于变相指责那些接受回报的人德行有亏。长此以往,鲁国人哪里还愿意为在国外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呢”。

▲图5:子贡

孔子之所以能够见微知著,准确预判,就在于他深刻地洞悉了人性、体察了人情。孔子深知,人性本善,但是,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如果做善事能够获得回报(至少不会遭受损失),人们就会选择做善事。相反,如果做善事反而有可能遭受损失,人们就会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选择退避三舍。

图6:孔子

因此,孔子认为,子贡应当向国库申请报销赎金。唯有如此,才能通过形成示范效应,建立起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确保鲁国民众的道德水准不断上升,从而确保鲁国民众的利益实现最大化。由此可见,孔子并不是“双标”,而是有着正确的“义利观”。

其实,无论是在社会运行中,还是在组织管理中,我们都应当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形成“勇于言利”、“勇于争利”的氛围,积极引入激励机制,大胆运用经济杠杆,从而达到鼓励某种行为模式或者限制某种行为模式的目的,这既是建设市场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契约精神的必由之路。

如果您想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理解儒家思想,就请翻开这本《论语新解》吧。

【本期荐书】

推荐书籍 《论语新解》

作者 钱穆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 9787108062994

馆藏地点 社科综合阅览室一

▲图7:《论语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