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山西省图书馆!

龙年说龙城之天龙山“夫龙在潜即勿用,飞即在天”——《易·乾》

来源: 本站原创 作者: 本站 时间:2024-02-13

“龙城”太原

南北朝以前的前赵、后燕、前燕、前秦以及北齐,都以太原为国都。隋时太原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大城市。唐王朝发祥于太原,后置北都太原府,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或发迹于太原,或以太原为国都,故太原又有“龙城”之称,号称三代京华,五朝陪都,九个帝王由此走出。

 

▲《永乐大典》太原府城 图

“琼楼玉阁”

天龙山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的吕梁山脉,海拔1700米,是一座集林、泉、寺、洞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山,因北齐所建天龙寺而名,旧名方山。

在天龙山东西两峰陡峭的山腰间,分布着大小高低错落的佛教石窟,远远望去,像是琼楼玉阁的雕窗。天龙山分东、西两峰,东称“仙宕山”,西曰“大佛山”。两峰对峙,风采独具,断层线崖层次分明,犹如一幅天然自成的水墨画。而著名的天龙山石窟就开凿在东西两峰的悬崖腰部。

在这陡峭的、雄伟的山石上共开凿25窟:东12窟,西13窟。造像500余尊,飞天、藻井、壁画1000余尊(幅)。窟与窟之间有山径(旧为栈道)相连,绵延1400余米。

 

“国宝回家”

天龙山石窟自东魏武定三年(545)始凿,又经北齐、隋、唐、五代的续凿,以精炼、细腻而又有感情的艺术成就闻名于世,在中国古代十大石窟中排名第六,抗日战争中遭到日本侵略者的疯狂盗窃和破坏,至今尚有150余件佛头、佛身、飞天、藻井、浮雕散失在日本和欧美等地。

2021年央视春晚的特别节目《国宝回家》中,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首次与全国人民见面。2021年7月24日,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仪式在山西太原举行,成为第一件回归天龙山原属地的流失海外文物。

 

“东方维纳斯”

天龙山最大的石窟为西峰第九窟,窟上建有宏伟的木构阁楼以保护石刻造像,称为“漫山阁”。漫山阁为四重檐歇山顶,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构思精巧、古朴庄重,与石窟周边环境和谐统一、浑然天成。被誉为天龙八景之一“佛阁停云”,现已成为天龙山的标志。

阁内佛龛分上下两层。上层正中雕大型倚坐弥勒佛像,通高7.55米,下层雕三身菩萨像,正中为十一面观音立像,通高5.5米。左为骑象普贤菩萨,通高3.95米。右为骑狮文殊菩萨,通高4.3米。

中间的十一面观音像端庄典雅、姿态优美、服饰华丽、栩栩如生,呈现出“曹衣出水”的塑画风格,是极其珍贵的艺术精品。

 

“天龙”由来

历代封建统治者在开凿石窟的同时,还在山上营造各种寺庙,其中以北齐皇建元年(560)所建天龙寺为最早。

圣寿寺是天龙山的主寺,坐北朝南,位于全山中心的半山腰。初名天龙寺,宋代重建以后改名圣寿寺,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

1948年11月,圣寿寺大殿等主要建筑遭兵火焚毁,仅存东侧禅院、山门、钟楼等。现存圣寿寺为1980年重建。

天龙寺是北齐、隋、唐、明、清时期太原乃至中国北方地区著名的佛教寺院,至今还保存有北齐石质碑亭、晚唐泥塑、明初木构建筑、北汉至清代碑刻、墓塔及石质建筑构件等文物古迹。

 

▲〔雍正〕太原县志 图

“向云端”

天龙山公路也称天龙山防火旅游通道,起点位于原有的公路西南侧,全长30公里,沿途有四座高架桥和一处隧道,起点与终点的高低落差达350米,从高空俯瞰,整条公路犹如一条飞龙盘旋在群山峻岭之间,被誉为“云端上的公路”。

 

参考文献

1.《太原市志》索书号:K292.51/47  馆藏地点:山西方志(四层)

2.《晋祠志》索书号:K928.75/82 馆藏地点:地方文献阅览室(三层)

3.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