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 · 山西行”在太谷区图书馆开展
7月17日,正值火热之夏,山西省图书馆(山西省古籍保护中心)历史文献部主任张利民、副主任刘亚男、5名带队老师和9名大学生志愿者,前往晋中市太谷区图书馆继续开展“2023年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 · 山西行”。
志愿服务团队一行抵达太谷区图书馆后,受到晋中太谷区图书馆韩丽花馆长的热烈欢迎,她非常感谢志愿服务团队能够指导和协助太谷区图书馆开展古籍普查工作,同时也反映了该馆在古籍保护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张利民表示,开展古籍普查是山西省图书馆作为全省古籍保护中心的职责所在,也是推动古籍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山西省图书馆将在完成古籍普查登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与省内古籍存藏单位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并积极争取上级领导部门对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支持。
韩丽花介绍了太谷区图书馆古籍书库的基本存藏状况,并与志愿者服务团队商定了普查方案。
带队老师对志愿者进行基本的古籍普查培训之后,志愿服务团队随即对近9000册馆藏古籍开展普查登记。预计此次普查工作为期三周。
带队老师登记古籍信息
古籍普查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正所谓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山西省古籍保护中心的普查编目人员已经涉足省内近50个市县,几近全省一百多个县的半数。
2016年以来,山西省古籍保护中心连续8年开展“中华古籍普查(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山西行”。
也许在不熟知情况的外人看来,这是一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美差,但在普查编目人员的眼中,这是古籍保护工作中最为艰苦却又必须完成的任务。
带队老师培训志愿者古籍普查技能
开展古籍普查工作,需要克服简陋的工作环境、艰苦的工作条件和未知的工作时长三大困难。
首先,古籍普查的单位绝大多数是基层市县图书馆,其古籍保存状况通常比较简陋,不具备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为了减少来回搬动对古籍造成的损伤,普查编目人员往往因陋就简,就地开展工作。
在七八月份的炎炎夏日,有一台能够转动的风扇,就已经非常满足了。
志愿者整理待普查古籍
其次,古籍因读者参阅量极少,长期存放在书库,基层图书馆又缺乏相关专业管理人员,年长日久,积累了大量的灰尘,普查工作人员登记古籍信息时,需要逐册翻动书叶,经常翻不到几册,就已经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再加上古籍书叶本身脆化脱落的大量碎片,以及其中有可能滋生的霉菌,绝对是易过敏体质人群的健康杀手。
志愿者登记古籍信息
因此,即使工作时天气非常炎热,普查编目人员也尽可能佩戴口罩和手套。最后,古籍普查以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为目标,每每完成当天的工作量后已经超过了正点下班时间,更不存在工作日和节假日之分,就这样争分夺秒、日复一日地埋头苦干,直至普查工作完全结束,时间久了,对于每个人的体力、脑力和心力都是一项艰巨的考验。
志愿者扫描古籍书影
但是,十几年来,古籍人没有叫过苦、没有怕过累,他们秉持着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精神,默默付出,在今年席卷华北的空前热浪下,历史文献部两名工作人员在外出普查中分别出现高烧、头晕等中暑症状,服药后继续坚持工作,没有退缩,也没有一句怨言。
他们的辛苦付出没有白费,近年来,“中华古籍普查(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 · 山西行”屡次受到文化和旅游部表彰、中国古籍保护协会通报表扬,就是对他们长期艰辛努力的最好褒奖。
志愿服务团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