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捐赠留芳/ 山西作家蒋殊女士向山西省图书馆捐赠文献
蒋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冶金作协副主席,太原市作协副主席,太行干部学院专家工作站领衔人,现为《映像》杂志执行主编。优秀阅读推广人。著有散文集《阳光下的蜀葵》《少年时遇见你》,报告文学《重回1937》《再回1949》《坚守1921》《天使的模样》,小说《红星杨》等。曾获“赵树理文学奖”、《小说选刊》年度大奖及两届“长征文艺奖”。多篇作品收入人民文学、长江文艺、花城等多家出版社年度散文、随笔年选及排行榜;散文《故乡的秋夜》收入2014年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2023年5月23日向山西省图书馆捐赠图书《重回1937》《阳光下的蜀葵》《红星杨》《再回1949:那时的少年,那时的梦》《神灵的聚会:梁家庄观音堂》《沁源1942》《阳光下的蜀葵:珍藏版》《坚守1921:驶向初心的平凡讲述》《天使的模样》《百年长川》《我为祖国绘梦想—再回1949那时的少年那时的梦(光盘)》《满院的蜀葵花哪里去了(光盘)》等13种17册(件)。
赠书图片
01
《重回1937》:是一部向抗战无名英雄致敬的书,向最后一批抗战老兵献礼的书!作者蒋殊通过走访多位抗战老兵,以其独特细腻的文笔结合老兵口述的模式,不仅呈现了过去那段苦难的往事,更突显了在那个苦难的年代中涌现出的无数不朽风骨。不同于传统的历史书写与记录,全书突破了概念化写作,作者饱蘸乡情、心怀敬畏,爬坎过沟、呕心沥血,从西面的南关,到东头的关家垴,足迹遍及11个乡镇,走访了13位抗战老兵以及近20位当年亲历战争的百姓,并深入里庄滩、关家垴等多个抗日战争发生地及村庄,怀着敬畏与感动用20万字记录下老兵们的心灵回望。在柔软的凝视角度下,冷静而沉重的叙述中,不仅让读者看到了那段历史中更为残酷的一面,同时一句句讲述中也透露着温度与人性的光辉,折射着作者对民族历史的敬畏与思考。
02
《再回1949》:是写给青少年的纪实散文集,是24位在1949年的风云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的回忆和记录。“那时的少年”,他们的身份是工人、农民、教师、医生、知识分子、画家、曲艺家、歌唱家、作家等,1949年最小的孩子仅8岁,最大的18岁,生活地域遍布中国的10个省份。这24份记忆勾画出了一幅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全景速写图。这幅图中,有生存环境千疮百孔的童年记忆,更有细密柔嫩却不凡的温暖、力量、责任与担当,还有艰苦之中喷薄而出的朝气蓬勃、积极向上,这不可磨灭的力量来自于每一位少年对祖国深沉的爱,他们从中汲取养分,并愿意为“那时的梦”奉献一生。
03
《沁源1942》:1942 年秋,日军占领沁源。沁源军民把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作为追求和向往,“党叫干啥就干啥”。无条件服从党的决定,听从党的指挥,展开一场艰苦卓绝、历时两年半的“沁源围困战”,最终取得伟大胜利。
红色的沁源初心未改,绿色的沁源生命永存……,这本书,呈现的是沁源两年半围困期间一个个普通沁源人的信念、坚守与选择。他们是平民,他们却是英雄。他们中的每一个都可以代表沁源的形象,甚至民族危亡之际中国人的形象。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威武不屈、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沁源精神。沁源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它像一粒种子,植根于人民群众心田,生根、开花、结果,繁衍并升华,永远不会消逝离去!
04
《坚守1921:驶向初心的平凡讲述》:这本纪实散文集,以客观的纪实态度,描绘、表达、解读了第一代共产党人高君宇、抗战老兵李月胜、钢铁工人李双良等18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梦想、坚守与主张,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叙述了他们的人生经历、奋斗目标与坚毅追求。
一句誓言,一生作答。没有口号,只有行动。书中的每个人,犹如一粒粒微小的石子,却迸发出了巨大的力量,接力铺就了“红船之路”,最终汇集成一股强大的洪流,呈现出万丈光芒。一条路,由崎岖变平坦,由小径变大道;路上的人,由一人变无数,最终浩浩荡荡,携手行进春风里。回首百年,正因有无数如他们一样的人一代代坚守,才使得今天的百年大党,坚如磐石,才有了今天的经济腾飞,以及实现“中国梦”的可能。
05
《阳光下的蜀葵》:为蒋殊的回忆性散文集,分别以“那些人”“那些事”“那片地”三个篇章予以呈现。作者回忆了在故乡小山村生活17年的点点滴滴,描写了故乡的老屋、老院、老井台,描写了至爱的亲人、乡邻好友、猪羊鸡犬,坦述了对亲情、友情、乡情的独特感悟及见解。《阳光下的蜀葵》获得2013—2015年度“赵树理文学奖”散文奖。
关于《阳光下的蜀葵》, 赵树理文学奖授奖词:《阳光下的蜀葵》里的每篇文章,都是作者从身边的人物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凝结而成的,处处散发着传统文化的芳香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既是个人史的叙述,又是对国家与民族进程的反思,由近及远,以小见大,充满温情与大爱。
关于《阳光下的蜀葵》,作家张锐锋在本书序中提到:这部散文集从整体上看来,是个人史的叙述。也就是说,所写的一切与她自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自己灵魂里的每一寸光,都来自笔下这些琐碎的形象的映射。假如没有这些形象,生活就会显得漆黑一片。在这里,蒋殊用她特有的朴素的笔触,把她所熟悉的、热爱的人们,以及这些人们生活的境况画了出来,并涂上了色彩。面对眼前的人们,她不是遥望,也不是简单地观察,而是近距离地感受和对视,这使她的文字被赋予了体温和心跳,充满了爱和哀伤的眼神。
06
《天使的模样》:作品以极具文学性的报告文学体裁,留下山西2020年战疫多方位的记录。作者采访多位山西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和抗疫模范,创作了这部山西抗疫报告文学作品。本书以人物记述为主,以纪实的方式记录了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坚守山西的医护人员和普通人共同抗击疫情的故事。作品真实记录英雄事迹,传承理念,将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讲述给普通读者,还原抗疫一线的惊险。让读者能够深刻了解在这场战斗中的每一位医护英雄和每一位参与这场战斗的普通人,让每一位山西人都能为有这样的英雄们而骄傲。
关于《天使的模样》蒋殊在本书中写道:近几年,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书写老兵,为什么要书写那么多普通的老人。我知道,这是针对我的三本书《重回1937》《再回1949》和《沁源1942》提出的。我的回答是,人的生命无法挽留,但历史不能被带走。我书写的是历史,更是一些在灾难中勇敢逆行的人,是与所处时代共存亡的人,是一些虽平凡却有不熄光芒与不屈精神的人。抗战老兵是,1949年的少年是,抗战时期沁源的百姓更是。眼下,又一个特别的群体闪亮在我们生活里。2020年庚子年春节前,一场名曰“新冠肺炎”的疫情暴发,并从湖北迅速蔓延到全国。机场、车站、高速公路关闭了,大街小巷,甚至村庄院落,都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与烟火气。在多数人选择停止社交、回到家中时,有一群人却推开家门,迎病毒而去。没错,他们就是医护人员。他们把孩子交给老人,将父母托付给爱人,从团圆中起身,从被窝里爬起,在请战书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