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碳水天堂”山西咥碗面吧
人间至味,山西烟火。
“碳水天堂”在山西。
“小麦在黄土地上谦逊有礼,弯一弯腰,下一秒便是山西人的‘面’中天地。”
这是董宇辉对山西面食的概括。
在东方甄选山西行的直播中,
山西面食以其独特的魅力
征服了主播以及屏幕前的观众。
“一样面百样做,
一样面百样吃”。
今天,晋图馆员将晋图馆藏里的那些诱惑人们味蕾的山西面食展示给大家,让我们一起享受“碳水天堂”带来的快乐吧。
▲晋图馆藏,索书号:TS971/239
刀削面
是山西风味独特的一种面食品,也是中华五大名面之一。刀削制而成,故名。清末,陕西人薛宝辰所著《素食说略》中说:“面和硬……以快刀削细长薄片,入滚水煮出,用汤或卤浇食,甚有别趣。”
搓鱼儿
是山西雁北、晋中和吕梁山区人民常食的一种面食,因其是用手搓后,成为两头尖,中间粗的鱼状,故名搓鱼儿。
拉面(甩面、扯面)
拉面,又叫甩面、扯面等。
是山西传统面食之一,被誉为中华科技面条,在我国北方流行较广。一般的拉面七扣以下为大拉面,七扣以上的为龙须面,一般家庭做的为单根小拉面。
剔尖(拨鱼儿)
剔尖,又名“拨鱼儿”。
是流行山西民间的一种水煮面食,晋中民间普遍喜食。何谓拨鱼?“拨”为制作的主要工序,“鱼”即面条的形象,头尖肚滑、如鱼得水,故名。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湿在食品”中即记载有“山药拨鱼”“玲珑拨鱼”等的制法。从原料和制法看,均与现代的拨鱼无多大差异。
▲晋图馆藏,索书号:TS972.182.25/3
猫耳朵(捻疙瘩)
猫耳朵,又名“捻疙瘩”“捻馎饦(bó tuō)”。
起源相当古老,据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馎饦,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非直光白可爱,亦自华美殊常。”在山西介休一带吃猫耳朵还有个小小的讲究:女婿到岳父家,岳母必给女婿吃猫耳朵。其意思是想让女婿吃了(猫)耳朵,长了耳朵好听(老婆)的话。
河捞(饸饹)
河捞,也称“饸饹”。
是一种古老的面食品种,大约有一千年的历史。
《水浒》第二十四回,西门庆问王婆:“间壁卖什么?”王婆道:“他家卖拖蒸河捞子热温汤和大辣酥。”制作这种面食,有专门压河捞的工具,称为“河捞床”。
抿蝌蚪(抿尖、抿蛐)
抿蝌蚪,又称“抿尖”“抿蛐”。
是流行于晋中及晋东南等地民间古老的一种面条,两头尖尖,约一寸长。制作这种面食需要“抿床”——向下低凹带有小圆洞的一块铁片钉在木架上。
▲晋图馆藏,索书号:TS972.132/12\2
揪片(掐疙瘩)
揪片,又称“掐疙瘩”。
是山西传统美食,操作简单,容易消化,尤其适合幼儿和老人。
擦尖
制作此种面食的擦子跟“抿床”类似,只不过擦子上铁片的椭圆小孔是凸起的。
焖面
一般用手工擀制的短面条,因为制作简便,菜面齐全,很受老百姓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