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山西省图书馆!

活动回顾|“游山西 读历史”文旅融合阅读推广“辉煌与失落:山西近代金融的三次转型及启示”

来源: 本站原创 作者: 本站 时间:2021-03-15

3月13日晚20:00,“游山西 读历史”文旅融合阅读推广“辉煌与失落:山西近代金融的三次转型及启示”线上分享会如期开展,吸引了500多名网友们的观看。

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第六届特聘专家,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冯潞老师带领读者一起走进山西近代金融的辉煌与失落,转型与发展。

山西商人首创山西票号。随着票号业的发展,清末全国票号有33家,在国内85个城市和国外设分号达400余处,山西商人逐渐执中国金融界之牛耳。同时,由于商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山西商人成为当时国内商业和金融界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第一次转型

清末山西机器厂

被迫开放,小农经济瓦解,到清晚期,国内市场已初具规模,交易市场分为小市场(墟集贸易)、城市市场、区域市场和全国性市场。其中晋商所起作用很大,贸易以白银货币为主,后创生票号,形成传统金融体系。北票南庄。此时,政府在金融上的作用不明显。

第二次转型

太谷 曹家大院

山西官钱局

在山西近代工业转型中,胡聘之(1841——1912)起了推动作用。办企业、修铁路、建学堂。但处理英国在山西开矿不慎,被罢官。1892年,拨款2万银元,太原三桥街举办山西火柴局,近代工业开始。拨款5万,筹办太原机器局。但效果一般,近代工业转型不彻底。转型主要由地方政府推动,官办为主,政府拨款;或者官商合办、官督商办;山西票号的贡献甚微,资金投向其他。

第三次转型

晋中 窄轨铁路

督军府

民国时代全面工业化,转型比较成功。山西省政府“金融先导”作用明显,晋商票号缺失是因为晋商衰败。1912 年至1937年的 25 年间,山西经济逐步向全面工业化转型,尤其是在1933-1937年发展最快。山西一跃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甚至远超沿海地区的发达城市。究其原因除了金融推动,就是科技力量。

三次转型的总结

近代山西金融经历了三次转型。第一次转型,先是白银货币等价交换,后来钱庄(钱票)典当行、票号(汇票)出现,民间金融承担(汇兑、贷存)。第二次转型,票号作用小一些。第三次转型,起作用的是近代银行业,公私结合--国营银行,票号基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