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山西 读历史”馆藏文献推介——黄河风情
伟大而古老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用源源不断的乳汁哺育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同时也孕育出了世界上最悠久、最优秀的文明之一——黄河文明。当神圣的母亲河从内蒙古草原掉头向南,流经古老山西这片黄土地时,山西备受青睐,广得其恩:芮城西侯度人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推到180万年前,成为人类烹调之祖;黄帝的妻子嫘祖在河东教百姓植桑、饲蚕、织丝;稷山之上,后稷教民稼穑,开创农业立命之本;尧舜禹相继建都于黄河流域的河东,绘制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画卷。
黄河不仅是一条雄浑壮阔、润泽万物的自然之河,也是一条饱经沧桑、亘古绵延的文化之河。在与山西这片黄土地的亲密接触中,她不仅匠心独运地造就了叹为观止的自然形胜,也孕育了古朴淳厚、异彩纷呈的典型民俗。让我们跟随黄河一路奔涌的激浪,一同领略黄河风情,品味黄河之韵,感悟黄河之魂。
《黄河之魂在山西》K292/14
《黄河之魂》K292/16
《尧舜遗风》K892.425.2/2
“九曲黄河十八弯,神牛开河到偏关。”蜿蜒的黄河流经内蒙古后向东南拐了一个弯,如老牛横身一般,故称老牛湾。偏关老牛湾是晋陕蒙大峡谷的开端,又因长城与黄河在此交汇而名闻天下,独特的自然风光与珍贵的人文景观在这里相得益彰。
《唱响老牛湾——写在长城与黄河握手处》I218.25/38
《偏关民俗文化》K892.425.4/7
黄河九曲,只有河曲因“曲”得名。如果说它上承的是“黄河入晋第一湾”的老牛湾,那么又在此铺开“天下黄河第一滩”的娘娘滩。娘娘滩,相传汉文帝幼年与其母薄太后因避吕后之乱而隐于此。它实际是黄河中的一块神奇绿洲,河水到此绕岛东西两侧而下,使滩突起于两股水龙中央,恰似二龙戏珠中的那颗明珠。娘娘滩所属的河曲县还是民歌的海洋,被誉为“北方民歌之乡”,也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的故乡。河曲民歌高亢嘹亮,辽阔雄浑,抒情憨直泼辣,朴素明快中又不乏诙谐缠绵,往往一个上下句就能揭示出深邃的感情状态。
《天下黄河第一岛——娘娘滩》K292.54/316
《大河西口古渡——河曲民歌》I277.225/3
在民歌极盛基础上,黄河岸边又催生了新的民间艺术形式——二人台。二人台最初即是把原本在田野山涧所唱的山曲,变作人们于冬闲季节围坐演唱的形式,后发展为伴随音乐手舞足蹈的舞台剧。二人台语言通俗、形式活泼、曲调丰富,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现实性、生动性和通俗性完美结合,脍炙人口的《走西口》就是其代表剧目。因旧时河曲艺人四处卖艺为生,二人台得以在内蒙古、陕北以及河北等地流行。
《二人台史略》J809.2/45
《二人台表演艺术》J825/7
当黄河流入吕梁,一座饱含历史沧桑的古镇便呈现于前——碛口。依吕梁山,襟黄河水,碛口自古就是兵家要冲,明清以来又成为黄河水运的中转站,因集古渡、古街、古铺、古刹、古村落于一体,而被誉为“九曲黄河第一镇”。
《碛口》K922.55/3
《黄河古镇》I267/1294
碛口向南三十余公里,就来到了黄河岸边的柳林。晚清时期随着商业兴起的柳林,曾是著名的商品集散地,这里的民俗古朴淳厚、丰富多彩,极富黄河文化的流风遗韵:流传数百年的独特民俗活动“盘子会”远近闻名,模仿黄河九十九道弯的“九曲黄河阵”至今广受喜爱,水船秧歌、旱船秧歌、伞头秧歌等早已成为吕梁山区的秧歌“品牌”……
《柳林盘子》K892.29-64/1
《柳林水船秧歌》I233/14
黄河一路奔涌向南,当流经永和打石腰乡时,特意放慢了脚步,深情地扭动着身姿,形成了一段蜿蜒曲折的河道,呈现给世人的竟是一个天造地设的“S”形奇妙之湾,人们给这幅旷世绝伦的神奇图案取名乾坤湾,使其成为独特的自然文化遗产景观。而如果说乾坤湾是黄河具有灵性的杰作,那么壶口瀑布定是她灵魂的咆哮。“天下黄河一壶收”,汹涌奔腾的黄河在壶口不羁命运束缚,巨浪翻滚,急流奔涌,暴发出撼天动地的雷鸣声,呈现出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黄河的不朽精魂在这“壶”内蕴蓄,黄河的内在神韵由此“口”中喷涌。九曲黄河,用其集中体现灵魂精魄的壶口瀑布,以生命激情的热浪、喷薄理想的涛声,为我们谱写了讴歌中华精神的豪迈乐章!
《乾坤湾志》S759.93/6
《壶口志》K928.42/3
诞生于黄河岸边的威风锣鼓正是壶口雄风的艺术再现,“威风”八面,享誉四方。它声响如瀑布那样雷霆万钧、震天动地,它曲调像瀑布那样奔腾起伏、气势恢宏。可以说,瀑布的生命孕育出威风的锣鼓,锣鼓的活力尽显着瀑布的威风。于是,融音乐、舞蹈、技艺于一体的威风锣鼓,便成为山西民间鼓乐的杰出代表。
《威风锣鼓的发展》J632.52/5
“大禹神功何处有,壶口南去有龙门”。当涛涛黄河触龙门时,它便进入了华夏第一门。这里东西岩壁夹岸,中通河流,其形有如门阙,又因有鲤鱼“跃入其门化而为龙”的神话传说,故为龙门。相传龙门为大禹治水时所凿,这是他凭着敢与自然一比高下的气魄,干出的惊天伟业。后人感念其功德,亦称禹门。千百年来,人们歌颂大禹开凿龙门、治理黄河的不朽功绩,对这位治水英雄衷心敬佩、馨香祭祀。大禹的精神早已融入“黄河之魂”而为人所传颂。
《龙门轶话》I277.3/41
黄河流入运城,在万荣县西南40千米的黄河东岸即是历史上著名的“汾阴地”,相传为始祖女娲故里。轩辕黄帝在部落统一战争后,特意到此建坛祭祀后土圣母女娲氏,开创了中华民族祭祀后土的先河。历史上,汉武帝、唐玄宗、宋真宗等多位帝王前来祭祀,后土祠一度居海内祠庙之冠。明清时期以汾阴后土祠轩辕黄帝的“扫地坛”为原型新建了北京地坛。
《中华始祖后土圣母》K928.75/139
万荣也正是凭借悠久的历史积淀、广博的人文孕育,才拥有了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民风个性,这些都是万荣“笑文化”生长壮大的肥沃土壤。人们熟知的万荣笑话是万荣人乐观洒脱、聪明诙谐个性的集中呈现,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了黄河岸边最“开怀捧腹”的文化品牌。
《万荣笑话(商务版)》I277.8/171
顺流而下,黄河岸边巍然屹立着一座千古名楼——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由楼生,楼借诗名,诗楼并起,同辉相映。这里是历代诗人游客心驰神往的胜地,也是黄河文化的杰出象征。如今,重建的鹳雀楼蔚为大观,既蕴含着深沉的古韵,又焕发着蓬勃的生机,是一张充满哲理的文化品牌。相隔不远,还有一处极富传奇色彩的名胜古迹,即戏曲《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普救寺。“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普救寺因张生与莺莺的故事闻名遐迩,被誉为“爱情圣地”。
《普救寺黄河铁牛鹳雀楼秋风楼》K928.702.5/7
《普救寺传奇》I247.59/212
黄河在芮城由南折东,如温暖的怀抱,眷恋着这片幸福土地。芮城永乐宫是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的诞生地,千百年来,百姓景仰敬慕这位济世爱民的“仙人”,祭祀香火不断。永乐宫壁画享誉海内,尤其《朝元图》令人叫绝,是我国现存画技最高、画幅巨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绘画精品,堪称国宝。
《永乐艺风》K928.75/41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黄河古渡口。分布在山西的黄河古渡,多达几十处,它们既是历代漕运的重要码头,同时也浸濡着古老文化的润泽。秦月汉关,唐风宋韵,喧腾的古渡口,至今还残留着中华文明进程的吉光片羽,蒲津渡、吴王渡、风陵渡、大禹渡、茅津渡……这一个个渡口本身,就是黄河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山西古渡口》K92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