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得一方静土,传承百年余香
“兹勘得省城学务公所之西偏隙地,于光绪三十四年创建图书馆。”时任山西巡抚宝棻的一纸奏折在晚清风雨飘摇的时局中或许微不足道,但正是这吉光片羽如一粒火种划破黎明前的黑暗撒向茫茫三晋大地,从此生根、发芽、倔强地成长。诚如奏折所言“为晋省创设图书馆,以保国粹而惠士林”。然而风云变幻,辛亥的枪声,五四的呐喊,在近代中国大地上汇聚成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山西省图书馆,这个襁褓中的婴儿幸得一方静土,历经风雨洗礼,理所当然地注入民主、科学、爱国、进步的基因,几经更迭,顽强地存活下来,不断地积聚力量,氤氲出阵阵书香。正当育才兴学之际,抗战爆发,图书馆亦惨遭兵燹,馆藏颠沛流离,实为文化浩劫,但气息得以尚存,文脉得以赓续,终迎来新中国的曙光。
今天,从文源巷到长风商务区,山西省图书馆业已发生了华丽转身。恢宏、庄重、典雅、现代感扑面而来,俨然一座光鲜亮丽的文化殿堂屹立在世人面前,成为新时期省城家喻户晓的文化地标。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不禁要问,无论兵荒马乱的惊骇,还是太平盛世的浮华,图书馆何以遗世独立,何以生生不息?因为我们始终在守护一方静土,在这方静土里守望人类的文明,民族的精华,国家的希望;在这方静土里守候一位又一位、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归去来兮的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书香袅袅,百年不绝。
这方静土可贵,可贵在塑造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深远意境。起初诞生于偏隙之地,曾经栖身于文源小巷,如今立足于长风广场,这样的变迁固然有历史的选择,但居中守静的气韵一脉相承。走进苍松翠柏掩映的文源馆,古朴厚重的仿苏式建筑巍峨幽深,让人顿觉远离市井喧嚣,悉心聆听一段岁月的回响,悄然完成一次生命的穿越。漫步雄壮开阔的长风广场,虽高楼林立,时尚繁华,但浮光掠影中“山西省图书馆”六个殷红的大字更显浓墨重彩,没有任何一座建筑比它更能引人凝望历史的出口和感知时代的脉搏。面对静静流淌的汾河水,图书馆更像一位智者,伫立河畔低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古今辉映,正如诗云“谁知市南地,转作壶中天”。
这方静土可敬,可敬在滋养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高尚品格。110年的光阴,110年的执着,多少省图人将生命融入到图书馆事业中,在这方沃土里孜孜耕耘,默默奉献,淡泊名利,无怨无悔,以坚定的信念和优良的风范开创了省图110载的基业。抚今追昔,我们要向郭象升、柯璜、田九德、聂光甫等老前辈致敬,也要向每一位推动山西省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图书馆人致敬。就像某个夏日的午后,当我徜徉于图书馆的某个角落,从一扇半掩的小门内缓缓飘出捷克名曲《沃尔塔瓦河》的悠扬旋律,一股清凉立刻在周身四散开来。屏息驻足,两位满头银发的老师傅正在埋头干活儿,老太太一丝不苟地在书脊上刷着浆糊,老先生气定神闲地在书皮上写着毛笔字,翰墨书香裹着一缕阳光照在他们脸上,如此明媚,如此静好,此刻,他们的生命又何尝不是一首宽广的交响曲。
这方静土可亲,可亲在陶冶出“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儒雅风度。110年,从旧日的长袍马褂到中山装再到当今开放多元的着装,无数的读者学人穿梭往来于图书馆的岁月长河,演绎了一幕幕人生出彩的华章。每一天的清晨,图书馆门口排队的长龙都让人感动;每一天的黄昏,随夜色降临亮起的桌灯都让人留连。无论你是怎样的人,因何来到图书馆,是想卸载满身的疲惫,还是躲避尘世的纷扰,抑或寻求内心的安宁,甚或书写人生的坐标,这里始终有你的一席之地。在这片知识的海洋里,你会邂逅不同的人,甚至觅得知音。每一位读者都与众不同,有时他们是静止的,就像一座出神入化的人物雕塑,但恰恰又在剧烈活动,每一颗大脑都在极力探求知识的奥秘,每一秒心跳都在静待花开的声音。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沉浸图书馆的人,孩童是纯真的,青年是自信的,老人是慈祥的。
这方静土可歌,可歌在孕育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博大胸襟。110年省图,根植于人民,服务于社会,放眼于世界,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励精图治,弦歌不辍。率先在全国建立了总分馆体系,目前全省已达180个业务总分馆,流通站点、送书下乡、图书漂流……一系列文化惠民举措有声有色,营造出“书香三晋,文化山西”的浓厚氛围。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在海外建立了山西省图书馆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分馆,开创了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的新模式。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扶残助残彰显大爱无疆。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西省图书馆踏上了新征程,充满了新期待。110年沧桑巨变,110年栉风沐雨,110年薪火相传,山西省图书馆初心不改,本色不移,历久而弥新。坚守与呵护这方静土,传承与弘扬百年余香,是图书馆人的使命担当,也是图书馆人的精神归宿。当这一切都变成内化于心的自觉,外化于行的自然,那么将是对历史最好的回答。
作者简介:李晋,男,山西省图书馆图书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