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山西省图书馆!

我们的节日:清明礼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来源: 本站原创 作者: 本站 时间:2017-04-02

4月2日上午,为传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节气节日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以公共图书馆的公益讲座为载体,进一步丰富中华传统岁时文化的体验方式与文化内涵,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应邀做客山西省图书馆文源讲坛,主讲“我们的节日——清明礼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本次活动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山西省图书馆、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承办,是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文明办关于2017年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通知》工作要求的重要举措,广泛加深了社会各界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重要价值认识。

在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唯有清明是兼“节气”与“节日”的双重内涵,“清明”从最初的清明节气到今天的清明节,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经历了从自然到人文、从物质到精神的发展,而“天人合一”的文化精髓在清明中也得以生动的体现。讲座现场,萧放教授从“天时”与“人时”的融合、祭祖与踏青两大清明礼俗主题、清明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三个方面予以了讲解。
《论语》有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节俗丰富,而祭祖扫墓是清明节俗的中心,人们在清明这一天通过上坟祭扫、宗族庙祭祀等方式缅怀先辈、祭奠逝者、寄托哀思。“人们一方面感念祖先亲人的恩惠,同时以培土、展墓、挂青的形式显示后代的兴旺。祖先在坟墓里安住,关系到子孙的繁荣,子孙的发旺又能保证祖先的安宁与香火的延续,这是一种‘互惠关系’”,萧放表示。

此外,亲近自然也是清明的另一大习俗,如踏青、蹴鞠、秋千、拔河、放风筝、斗蛋等户外运动,其原始的意义在于顺应时气。《礼记·月令》有载,“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意思是这一月生命之气正值鼎盛,阳气弥漫,万物萌生,人们应以主动的姿态顺应时气,进行有助于阳气发散的活动。

在今天,清明习俗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离不开传承与创新。萧放教授指出,“清明是传承民族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是人们亲近自然、珍重生命的重要时间。清明关系到民族的文化生命,是我们今天需要特别重视的节日。我们需要传承清明所蕴蓄的伦理观念与自然意识,同时也要看到当今时代变化的环境,对清明节俗作适应性的调整与更新。”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会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岁时节日、礼仪民俗、历史民俗学、中国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