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真东渡及其文化意义——文源讲坛•星期日讲座纪实
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2017年1月8日上午9时30分,文源讲坛星期日讲座特邀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郝润华女士主讲“鉴真东渡及其文化意义”。
本场讲座,郝润华教授主要从鉴真东渡、鉴真东渡的文化意义两方面切入,详细讲述了鉴真对于中国佛法、中国文化的传播所具有的历史意义。
讲座过程中,郝润华教授结合详实的案例资料,生动形象地为现场读者讲述了高僧鉴真六次渡海的故事。鉴真自应荣睿、普照的邀请计划出国以来,前后达10个年头,六次东渡,五次失败,出生入死,历尽艰辛,经历了人类难以想象的艰辛曲折。最后终于到达日本,表现了惊人的毅力和崇高的精神。
鉴真渡海成功抵达日本后,积极弘扬佛法,建立律宗,修筑寺院,建坛授戒,将原已开展的中日文化交流推向高潮,为日本佛教的规范与发展以及中日文化交流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世界佛教文化传播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同时对于人类道德文化的传承与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不少读者都纷纷走进了山西省图书馆、走进文源讲坛,聆听郝润华教授对鉴真东渡的独到见解。
主讲人介绍:
郝润华,女,生于1964年,出生于甘肃武威,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毕业,曾在日本奈良女子大学留学。现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涉及古代文学、文献学及文化史,在中华书局等出版学术著作9部,在《文献》《光明日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代表著作有:《〈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鉴真评传》(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古籍目录提要》等。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科研奖励多项。兼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历史文献研究》编委、全国韩愈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