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中医精华 坚定文化自信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神农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的传说流传久远,那么历史上中医药学是如何萌芽奠基、兴盛创新、长足发展的?
医学不是一门单纯依靠自身内部完善发展的知识,而是一个不断吸收各种其他科学知识,并以某种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构建起来的知识和技术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三国时期的中医理论体系又是如何构建的?
以活人为业的医学并不是冷冰冰的纯粹的自然科学,它要发挥作用必然要进入人的社会领域。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中包含着怎样的人文情怀?
从东汉建安的伤寒到明末流行的瘟疫,再到近些年我们亲历的疫情,几千年来中医药护佑中华民族一次次转危为安。《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温热论》这些中医经典著作和古典医籍中的经方在现代的疾病大流行中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作为具体的个体,我们即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守护者,也是医疗资源的使用者。广大普通群众如何了解和学习中医?
我们对中医药和中医药文化的认识,既影响着中医药的发展,也切实关乎到自身的健康。
对于如何解答上述问题,我们特别邀请长期从事中医药文化研究,并躬身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广东中医药博物馆蓝韶清研究员来并讲座。共同探讨如何学习中医精华,坚定文化自信。
讲座时间:9月28日15:00-17:30
讲座地点:山西省图书馆(文源馆区)古籍保护中心文源书院
嘉宾介绍:
蓝韶清,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创馆馆长,卫生事业管理(中医药管理)三级研究员,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
入选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巡讲专家、中国民族医药协会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专委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化专委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博物馆工作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健康旅游专委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健康科普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药标本馆专委会副会长、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委会委员、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联盟副主席。
2017年获中宣部、科技部、全国科协“先进科普工作者”荣誉称号,2019年获广州市科普杰出人物奖。
长期从事中医药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健康科普研究,主持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岭南文化辞典·中医药卷》和蓝皮书《中国康养旅居发展报告(2023)》《中国互联网医院发展报告(2023)》等,副主编《通俗中医药丛书》获广州市第二届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最佳科普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