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山西省图书馆!

晋图馆员荐晋书 | 赵树理的代表作《三里湾》和70年前的那些充满烟火气的故事

来源: 本站原创 作者: 本站 时间:2023-01-05

本期荐书,是“晋图馆员荐晋书”第五期

荐书人:山西省图书馆馆员郭晓岩

推荐图书:《三里湾》

 

书名:《三里湾》

作者:赵树理

馆藏地点:地方文献图书阅览室

索书号:I247.57/3231


故事梗概

北中国的黄土高原,在霍山的断裂带,浩大的汾河水流经这里,冲积出向南倾斜的广袤平原,从而具有典型的汾河谷地气候特征。

故事主要在王金生、范登高、马多寿、袁天成几个家庭间展开:党支书王金生一家是先进农民的代表。王金生党性强、顾大局、坚持原则、办事认真,是合作社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弟弟王玉生心灵手巧、忘我无私,是技术改革的能人。妹妹王玉梅聪慧勤劳、泼辣厚道,是一个秉承着劳动农民淳朴家风的农村姑娘。

马多寿外号“糊涂涂”,他和老婆“常有理”、儿子“铁算盘”、儿媳“惹不起”共同构成了自私、落后、顽固的小私有者群像。

 

村长范登高是资本主义自发倾向在党内的代表,他在土改时多分了好地,因而比别人“翻得高”,于是热衷于走资本主义道路,顽强地抵制农业合作化运动。

老党员袁天成听任老婆“能不够”指挥,虽然加入了合作社却一心变相地多留自留地,尽力维护个人小私有者的利益。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家庭内部矛盾生成了很多好看的日常生活场景,还穿插了三对年轻人的恋爱和婚姻问题,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作品精读

70年前,有这样的爱情?

1958年上映的电影《花好月圆》,据《三里湾》改编,灵芝与玉生的爱情故事受到大家广泛关注。我们来读一读他俩的爱情:

 

灵芝帮着玉生收拾了桌上的摊子,坐在桌子横头的一把椅子上,看着胜利之后洋洋得意的玉生说:“我也问你一个问题:你觉着我这个人怎么样?”

玉生想:“你怎么问了我这么个问题呢?团支委、初中毕业、合作社会计、聪明、能干、漂亮,还有挑剔的吗?不过你为什么要让我评议一番呢?你又不会爱上我!”玉生只顾考虑这些,忘记了还没有回灵芝的话。

灵芝说:“你怎么不说话呀?”玉生一时想不出适当的评语来,只笼统地说:“我觉着你各方面都很好!”灵芝见他的话说得虽然很笼统,可是从眼光里露出佩服自己的态度来,便又紧接着他的话说:“我再问你一个问题:你爱我不?”“你是不是和我开玩笑?”“不!一点也不是开玩笑!”“我没有敢考虑到这个事!”“为什么不敢?”“因为你是中学毕业生!”

灵芝想:“我要不是因为有这个包袱,也早就考虑到你名下了!”她这么一想,先有点暗笑,一不小心就笑出声来。她笑着说:“以前没有考虑过,现在请你考虑一下好不好!”

玉生说:“我的老师!只要你不嫌我没有文化,我还有什么考虑的呢?”玉生伸出了双手,灵芝把自己双手递过去让他握住,两个人四个眼睛对着看,都觉着事情发展得有点突然。

国庆前夕,村里的几对年轻人即将步入婚姻,灵芝和玉生也打算和大家一起,八月十五结婚。

“咱们是不是也可以趁一趁这个日子呢?”“咱们一直忙得没有顾上准备,明天还要开会,后天就要开工,哪里还来得及?”“有什么要准备的?依我说什么也不用准备,还跟平常过日子一样好了!”“就连收拾房子的工夫也没有!”

一说到收拾房子,灵芝便又想起他南窑里那长板凳、小锯和别的东西,便说,“不要收拾了!那些东西安排得都很有意思!”“连件衣服也没有做!”“有什么穿什么吧!一对老熟人,谁还没有见过谁?”说到这里两个人一齐笑了。他们又具体商量了一阵,玉生也同意了。

灵芝问:“咱们是不是也要另立户口呢?”“我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想过,还是因为别人来立户口才引起来的!”“我不愿意另立户口——多么麻烦?谁给咱们做饭吃呢?”“我也没有想过这问题!”

她又想了想说:“这样子好不好?咱们都回去和家里商量一下,最好是不用另立户口,你做的工还记在你家,我做的工还记在我家,只是晚上住在一块儿;这办法要行不通的话,后天食堂就开门了,咱们就立上个户口,到食堂吃饭去!”“穿衣服呢?”“靠临河镇的裁缝铺!”“那不成了特殊户了吗?”“特殊就特殊一点儿!这又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灵芝是村长范登高的女儿,村里有文化、积极上进的青年,她凡事都独立自主,丝毫不受原生家庭管束,她下定决心和离过婚的农村土专家玉生结婚,这在现实中似乎难以实现。

但是作为文艺作品,这样的爱情、婚姻观在艺术追求上是具有审美引导功能的。物质低配,精神高配,这样的爱情、婚姻观到现在也不过时,高尚而时尚。

70年前,不也是些家长里短?

小说以农村人生活处事的方式,日常生活的细节等推动故事情节,秋收、扩社、开渠、整党等重要大事在每家的家长里短小事中推进、发展,趣味横生,耐人寻味。以马家分家为例:小说用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写了马家分家的起因、经过、结果。

马家的矛盾积累已久,看看菊英的苦楚:

菊英说:“远水不解近渴。这些人没有一个在家里掌权的,掌权的人还是按照祖辈相传的老古规办事。就说穿衣裳吧:咱们村自从有了互助组以后,青年妇女们凡是干得了地里活的人,谁还愿意去织那连饭钱也赶不出来的小机布呢?可是我们家里还是照他们的老古规,一年只给我五斤棉花,不管穿衣裳。”

金生媳妇说:“你大嫂也是吗?”菊英说:“表面上自然也是,只是人家的男人有权,也没有见人家织过一寸布,可不缺布穿,发给人家的棉花都填了被子。”“你没有问过她吗?”“不问人家,人家还成天找碴儿哩!就是要我织布,我又不是不会,可是人家又不给我留下织布的工夫——我大嫂一天抱着个遮羞板孩子不放手,把碾磨上、锅灶上和家里扫扫摸摸的杂活一齐推在我身上,不用说织布,磨透了鞋后跟,要是不到娘家去,也做不上一对新的;衣裳脏成抹灰布也顾不上洗一洗、补一补。

而菊英磨完麦子回家,给她留的饭里“有没有面”直接激化了矛盾,家事吵闹到了村公堂,马家分家的事便与三里湾的农业合作化发展息息相关。

 

登高到马家一小会儿,有翼也把菊英叫来了。糊涂涂马多寿、铁算盘马有余、牙行李林虎和范登高,四个人摆好了架子坐稳。

范登高用那种逗小孩儿的口气问菊英:“研究了分单没有?”菊英说:“研究过了!”“真的呀假的?”“真的!”“嗯?”这一下范登高没有料到,也猜不透菊英的意思。菊英见他怀疑,就又答应了一遍说:“真的!”“你还有什么意见?”“没有了!我觉着还公道!”

牙行李林虎说:“好孩子!你是个讲理的!舅舅和你爹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哄你?哪根指头也是自己的肉,当老人的自然用不着偏谁为谁!地和房子你既然没有意见,咱们今天就分一分家具什物那些零碎吧!你还有什么意见?”

菊英问:“牲口怎么分呢?”糊涂涂说:“一共两个驴,一份半个。你要是要大的,别的东西少得一点;要是要小的,别的东西多得一点;完全由你选!”

菊英说:“我要入社,半个驴也能入吗?”

糊涂涂说:“要入社可以给你折成钱,把钱入到社里让他们再买!好吗?”菊英答应了。

分完家,菊英过上了心平气和的好日子;刀把上的地分给了马有福,由他捐给了村里,开渠顺利进行;糊涂涂马多寿也加入了合作社。

之后,三里湾的人们向着美好生活阔步前进。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到现在,每家的家长里短故事还是同样冒着烟火气的,而民间的真善美和聪明智慧始终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润滑剂。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因为善良、“没出息”成为被别人拿捏、欺负的角色,若读到菊英的分家和他们家庭的光明走向,心中也该是暖暖的吧。

70年前,如何建设美好家园?

外来干部老梁为三里湾画了三张画,他描绘的正是那村人的理想:在党的正确指引下,通过开渠、扩社,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第二张挂在中间,画的是个初秋景色:浓绿色的庄稼长得正旺,有一条大水渠从上滩的中间斜通到村边,又通过黄沙沟口的一座桥梁沿着下滩的山根向南去。

上滩北部——刀把上往南、三十亩往北的渠上架着七个水车戽水;下滩的渠床比一般地面高一点,一边靠山、一边用堤岸堵着,渠里的水很饱满,从堤岸上留下的缺口处分了好几条支渠,把水分到下滩各处,更小的支渠只露一个头,以下都钻入盛旺的庄稼中看不见了。

不论上滩下滩,庄稼缝里都稀稀落落露出几个拨水的人。第三张挂在右边,画的是个夏天景色:山上、黄沙沟里,都被茂密的森林盖着,离滩地不高的山腰里有通南彻北的一条公路从村后边穿过,路上走着汽车,路旁立着电线杆。村里村外也都是树林,树林的低处露出好多新房顶。

地里的庄稼都整齐化了——下滩有一半地面是黄了的麦子,另一半又分成两个区,一个是秋粮区、一个是蔬菜区;上滩完全是秋粮苗儿。

下滩的麦子地里有收割机正在收麦,上滩有锄草器正在锄草……一切情况很像现在的国营农场。

经过大家不懈的努力,三里湾村人终于积极投入到扩社、开渠中。

 

个人的力量总是渺小的,单打独斗过上好日子很难,农业合作社就是相互帮协,发挥集体优势和人民的聪明才智,加速奔赴美好生活的。

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和美乡村。而人民热火朝天的干劲和生生不息的创造力是我们祖祖辈辈引以为豪的!也是建设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

 


馆员赏析

《三里湾》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是我国第一部表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农村生活风貌。

静下心来读完这部小说,你会发现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更有其有趣和高明之处,政策的解读、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淬炼处理得非常巧妙。

读70年前三里湾村人的故事,见历史感,见人间烟火气,见黄天厚土之上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他们奋斗不息的原生态的力与美。

《三里湾》传递给了读者永不过时的人生向上的诸多正能量。文学经典的美不仅在于“一万个读者能读出一万个哈姆雷特”,而且还在于不同时空的读者在阅读中能产生共鸣。

《三里湾》就像是一颗上得了所有人餐桌的山药蛋,读者根据自己的厨艺可以做出不同口味的菜肴,品咂出酸甜苦辣咸、脆生软糯酥。


作者简介

赵树理(1906—1970)中国著名现当代作家,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山药蛋”派创始人。山西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人。

 

其代表作品: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锻炼锻炼》《富贵》《三里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