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图馆员乔林又双叒叕画了一幅画
她被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在全国放映;
她参加过中央电视台的“龙年元宵晚会”;
她曾被中、美、英、法四国摄影大师摄制成专题片;
她参加了上海世博会的街头巡演;
她受到过李鹏总理的亲切接见;
她是空中的舞蹈;
她是无言的戏剧;
她是流动的杂技。
她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徐沟背铁棍。
今天,晋图馆员乔林就通过她的钢笔水彩画——清徐县徐沟背铁棍,带您领略属于山西人的浪漫。
▲清徐徐沟背铁棍 晋图馆员乔林画
画中的主角是背铁棍经典剧目《穆桂英挂帅》。
细看其头饰和服饰都和京剧穆桂英挂帅出征的戎装高度相似,艺人们根据背铁棍的艺术特色对其进行了简化,这也反映出背铁棍吸收了传统戏曲的艺术元素。
观看的人仿佛能感受杨门女将当年保家卫国的飒爽英姿。右侧的剪影是剧目《许仙借伞》。
在这个剧目中,白娘子是一只脚站在伞的边缘,观者会以为伞是铁制的,而伸手触摸却发现是一把普通的竹骨伞,正是这把真正的竹骨伞巧妙地被作为棍彩来隐藏“白娘子”所踩的铁架,这是徐沟背铁棍制彩工艺上的诀窍。
只见白娘子在伞边闲庭信步,许仙在伞下亦步亦趋,亭亭玉立的美人和木讷的书生,这段爱情佳话仿佛在清徐的东湖边重演。画面后面的是位于东湖边的清徐县标志性建筑物水塔楼。
画中左下角的文字“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铁棍爱煞人”,是流传多年的一首民谣,它反映了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徐沟背铁棍这一民间传统艺术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
▲清徐徐沟背铁棍场景:《刘姥姥探亲》
“远处人山人海中矗立的衣袂翻飞、凤冠霞帔的可是仙女吗?”
“奶奶小的时候也演过仙女哦。”
清徐县徐沟镇的早春二月,虽然乍暖还寒,但是却挡不住背铁棍艺人的热情。经常是在早上,那些背铁棍的艺人和小演员们已经着盛装,带头花组成一个浩浩荡荡的队伍,走过大街小巷,悠悠扬扬飘动摇摆,到处传达着欢乐与祝福。
清徐徐沟人家的小孩,无论男女,都要争着抢着上背铁棍。当地有个说法,孩子能上背铁棍,将预示着这个小孩子会一辈子有出息、有运气。男孩长大能娶个好媳妇,女孩长大能嫁个好郎君。这也体现了生活在黄土高坡上的山西人骨子里的浪漫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背铁棍的“前世今生”
根据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及留存壁画的考查,徐沟背铁棍形成年代可追溯至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那一年,徐沟境内大旱,百姓心急如焚,于是镇上的“十老社”便组织人员去太谷县白村龙王庙求神祈雨,果真不几天就降了大雨。
为感谢神灵恩赐,人们便将龙王泥像放在高桌上,并配一对童男童女侍奉,抬着游街庆贺。
以后,每有旱象,即如此抬神祈雨,称之为“抬阁”。继而有人把这种祭神形式制成了名曰“凤凰拉车龙打伞”的神阁,并将侍神的童男童女由赤脚大汉扛在肩上颠摆过市,以表示对神的虔敬,称之为“走阁”。
这种“抬阁”与“走阁”的祭神形式,就是徐沟背铁棍的起源与雏形。再以后,这种形式逐步与传统戏曲、神话故事揉合在一起,由原先的祭神,转变为当地群众庆贺新春、繁荣世面、兴隆生意的一项民间娱乐活动。如此相沿成习,约定俗称,便正名为铁棍,历经四百多年,久演不衰。
“铁棍”的称谓虽有点土气,但它却体现了艺人们朴素的原生态文化构想。
徐沟铁棍原有的祈雨文化形态渐渐被后来的戏曲人物舞蹈表演代替,但在很长的时间内,铁棍(尤其是抬阁、划棍)的外观装饰和人物服饰上一直保留着传统的云纹、水波纹图案,向人们暗示着求雨劝耕的最初动机。
▲凤凰拉车龙打伞
▲铁棍的形式
▲铁棍的形式
在“铁棍”不断改造演变的过程中,从众人抬的铁棍形式中演绎出一个人扛的形式,人们称之为“背棍”。“抬阁”也就是“铁棍”的前身,而“走阁”则是“背棍”的雏形。
背铁棍是“空中的舞蹈”
由于背铁棍是一种街头艺术,剧情主题和人物性格,主要靠抬和背的人员在行进中用优美的舞步去刻化。
设置在上空的人物,他们的舞姿是受下面背、抬者的支配,给人感觉上下一体,同歌共舞。
比如《桑园会》背者扮鲁秋胡,举着一株桑树,妻子罗敷在树枝凌空悬挂,由于秋胡在回家路上路过桑园调戏妻子闹出笑话,落得十分尴尬无趣。
所以在行进中采用倾颠颠的步伐使站在树旁的罗敷随着树枝摇而轻歌曼舞,称为“空中舞蹈”名副其实。
▲背铁棍:《桑园会》
背铁棍是“无言的戏剧”
戏剧主要是依靠唱、念、做、打和道具服装去表现故事内容和刻画人物性格。而背铁棍这种无言的艺术形式,要反映戏剧故事的全部内容,确实有很大困难,背铁棍必须把戏剧故事集中概括,人物形象更加典型,以唤起观众的联想,才能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如《凤仪亭》本来至少要三个小时若干个场面,几十个演员才能完成的一本戏,而背棍上只选了董卓、吕布、貂蝉三个典型人物形象,道具则以太师椅、长戟为代表来完成表演。只见奸诈的董卓手托太师椅,英俊的吕布手执长戟坐于太师椅上,美貌的貂蝉机灵地站在长戟尖端,满面春风、凌空摆舞。
▲背铁棍:《凤仪亭》
这种重叠的布局韵味深长地体现了三者的微妙关系,再加上双人棍沉甸甸的重量,压得董卓(背棍者)满头大汗,步履维艰,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太师的狼狈形象。
而貂蝉随着董卓的步伐,微微而笑,颠颠而行,那种逍遥自在的心情倒像对无耻太师爷的一种嘲笑和捉弄。这一种独特的形式把一部戏剧完美地表现出来。
背铁棍是“流动的杂技”
背铁棍是一种戏剧主题和舞蹈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多少年来背铁棍的传承在艺术设计上别出心裁,利用了奇特的杂技造型,比如在刘姥姥探亲中,刘姥姥的竹篮里有一根白嫩的莲菜横放在篮沿上,扮演平儿的小女孩机灵地站在莲菜的一端,看起来非常的美观新奇。站在莲藕上的平儿如杂技中的“美人挂画”令人称奇。
▲背铁棍:《刘姥姥探亲》
背铁棍的制作工艺堪称一绝
徐沟背铁棍是一种人体与器械相结合的表演艺术,经过人们长期的加工创造,人物服饰与扮相逐渐演变成以戏曲人物为造型,以铁棍为连接的人上立人、人上缚人的民间舞蹈形式。
尤其是背棍的发展变化最为显著,有直顶、旁挂、活心(转轴)和单人棍、双人棍以及三人棍等样式,其制作工艺集中体现了清徐民间工艺美术的精湛与灵性。
背棍的结构分为上、中、下三截,下截的铁绊和曲挺历来被认为是民间的绝活,制作巧妙,充分运用了物理学的力学原理,从打造捆绑至插合表演,都准确地掌握了重心与力量的平衡。
背铁棍在行进中表演,抬棍者众多而步调一致,其奥妙在于传承艺人创造了与众不同的“号子”,无论起停、转弯、快慢、路滑以及遇各类障碍物等情况,都有特定的口号,即使在欢腾吵闹的环境中,这些口号语言也会格外“醒耳”。
为了达到玄妙、奇特的艺术效果,徐沟背铁棍除了周密设计的主体,精湛而奇妙的制彩工艺也是徐沟背铁棍一绝。老艺人们用工艺美术手段,根据每根背、铁棍的故事内容和特定的场景要求,制作出所需的道具和场景。
背铁棍的代表剧目
徐沟背铁棍能够装制表演的历史剧目、民间故事和现代题材的节目共有一百余个。
如铁棍的表演内容主要有《红楼梦》《西厢记》《白蛇传》《杨门女将》《茶瓶计》《蝴蝶杯》《黄河阵》《百花亭》《梅降亵》《红灯记》《各民族大团结》等。
背棍的单人棍有《打面缸》《许仙借伞》《庆顶珠》《铁弓缘》《刘姥姥探亲》《采桑》《拾玉镯》《狐狸缘》《打樱桃桃》《柜中缘》《双锁山》《花亭》《十五贯》等,双人棍有《凤仪亭》《宝莲灯》《杀嫂》等。三人棍有《黄河阵》《杨门女将》《红楼梦》等。
▲背铁棍:《杨门女将》
徐沟背铁棍响誉海内外
1959 年,徐沟的 10 根铁棍、20 根背棍代表清徐县参加了太原市举行的建国十周年庆。
▲1959年背铁棍在太原演出
1981 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将徐沟背铁棍搬上银幕,在全国放映。
1982 年,徐沟背铁棍被收入全国《民族民间舞集成·山西卷》。
1987 年,徐沟背铁棍获山西省艺术节银杯奖。
1988 年徐沟背铁棍参加了中央电视台“龙年元宵晚会”表演。
1989、1991、1993 年,连续三次参加了山西省“两会一节”表演,分别获得银奖、金奖。
1991、1995 年,徐沟背铁棍两度应邀赴深圳特区表湾受到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亲切接见。
1992年,台湾长乐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将徐沟背铁棍摄《国民间艺术》专题片,在台湾播映。
1994 年,中、美、英、法四国摄影大师在徐沟拍摄了背钦棍艺术,联合摄制成《外国人看中国》专题片。
2004年,背铁棍被山西省文化厅列入首批“山西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2005年,背铁棍第一次被搬上舞台。
2008年,抬阁(芯子、铁枝条、飘色)(清徐徐沟背铁棍)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X-87,保护单位清徐县文化馆。
2008、2009年徐沟背铁棍获得了中国民间艺术节暨“山花奖”中国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金奖。
2009 年,徐沟背铁棍赴河南洛阳参加了中国河洛文化旅游节开幕式。
2010 年5月在世博园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山西活动周街头巡演。
2011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清徐观看了背铁棍表演。
▲2010年背铁棍在上海世博会
参考文献
1、《清徐背铁棍》索书号:J722.21/11 馆藏地点:地方文献图书阅览室;
2、《山西民俗摭拾》索书号:K892.425/11 馆藏地点:地方文献图书阅览室;
3、《徐沟古城》索书号:K292.54/205 馆藏地点:地方文献图书阅览室。